|
基于可持續發展視角, 促進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时间:2023-10-31 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建設對促進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拓寬非遺傳承新路徑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工作的逐步推進,現有工作站運行機制嚴重制約了鄉村非遺工作站的進一步發展,F從鄉村非遺工作站的頂層設計、管理制度建設、運行模式構建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以促使鄉村非遺工作站更好地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非遺傳承與創新。 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定位及意義 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國家和民族珍貴的歷史記憶以及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非遺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具有強化群體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社會功能,因此非遺的保護傳承極為重要。鄉村非遺大都誕生于農耕文明時期,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非遺產品的生產方式、種類、審美格調等難以適應工業時代社會的發展需求,非遺也瀕臨消亡的窘境。因此,非遺的傳承創新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活態傳承是非遺保護傳承的關鍵所在。鄉村是非遺發展的主陣地,其具有非遺活態傳承的群眾基礎、民俗根基、技術條件等天然優勢,建立鄉村非遺工作站有利于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 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繁榮興盛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非遺記錄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凝聚著先民的智慧,蘊藏著民族文化基因、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非遺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與產業和市場緊密相連,是凝聚振興力量的重要載體。通過建立鄉村非遺工作站,吸引政府、高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優勢資源參與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建設,開展非遺人才培養培訓、非遺推廣傳播、非遺特色品牌打造、非遺研學活動組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助力鄉村文化振興,走出獨具地域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拓寬非遺傳承新路徑 隨著社會工業化、城鎮化、商品化、信息化進程的加快,非遺在當今社會面臨全新的挑戰。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保護非遺傳承人,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不斷出臺扶持與激勵政策,先后發布了數批次非遺保護目錄及傳承人名單,逐步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區)四級保護體系。2017年3月,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共同發布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隨后各省相繼出臺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如何更好地振興傳統手工藝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的持續推進為非遺在鄉村的傳承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依托鄉村非遺工作站搭建的平臺,在政府、高校、企業與社會組織的協作下,非遺傳承人、鄉村振興帶頭人、村民等的合作與交流不斷加強,使鄉村非遺工作站成為鄉村振興的先鋒力量,拓寬了非遺傳承的路徑。 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現狀 建立鄉村非遺工作站助力鄉村振興是大勢所趨 2017年3月,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鼓勵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企業、高校和相關單位到傳統工藝項目集中地設立工作站,幫助當地傳統工藝企業和從業者解決工藝難題,提高產品品質,培育品牌,拓展市場”。截止到2023年,我國陸續建設了18個國家級傳統工藝工作站;趥鹘y工藝工作站在非遺傳承、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委下發《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提出“支持各地建設傳統工藝工作站”。由此可見,在鄉村建設非遺工作站,助力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是大勢所趨。 建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非遺工作站 截至2022年底,我國傳統工藝項目集中地區掛牌成立了18個傳統工藝工作站,企業、高校、行業協會、政府主管機構、非遺傳承人等入駐工作站,協同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例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雅昌文化集團、哈密行署聯合在哈密成立的新疆·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北京木真了時裝有限公司打造的駐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傳統工藝工作站,原貴州省文化廳和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成立的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上海大學駐青海果洛傳統工藝工作站,故宮博物院駐安徽黃山市徽派傳統工藝工作站,中央美術學院駐浙江東陽傳統工藝工作站等。這些工作站通過開展非遺人才培養培訓、產品創新研發、非遺品牌打造等產生了一定社會影響力。 形成了系列非遺傳承與創新成果 傳統工藝工作站圍繞非遺人才培養培訓、非遺技藝革新、非遺品牌打造等取得了系列成果,為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建設提供了可參考、借鑒的依據。自2015年以來,文旅部等部委聯合120余所院校共舉辦了1100余期非遺傳承人研培班,累計培訓人次達10萬人;雅昌文化集團通過新疆·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為新疆刺繡“密作”品牌設計研發制作了300余件刺繡產品,并舉辦了“密作匠心——傳統工藝工作站階段成果匯報展”;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突破了印染固色、銀器防氧化、輔助器具改良等技術瓶頸。同時,非遺傳承與創新對鄉村振興的貢獻顯著,例如,在新疆·哈密傳統工作站的推動下,哈密建立了231家合作社,成立了刺繡協會,接收訂單1.7萬余件,近千名繡娘直接參與訂單制作,月平均增收1500元。傳統工藝工作站為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建設提供了積極借鑒和有益經驗。 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存在的問題 鄉村非遺工作站的覆蓋面有限 中國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認定的各級代表性項目有10萬余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多人。截至2022年6月,國務院先后公布了5批次、155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共計3610個子項。各省也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以湖南省為例,其擁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10類5254項,其中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7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10個,市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707個。湖南傳統工藝工作站的建設規模無法滿足非遺保護傳承的需求,非遺工作站的覆蓋面還非常小,目前工作站的建設主要集中于影響力較大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對市、縣(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關注度不足。 鄉村非遺工作站多元合作主體的制約因素較多 政府、企業、高校、協會、傳承人、農戶等主體開展多元合作是目前鄉村非遺工作站的主要建設形式,只有優化配置各個合作主體,才能充分發揮鄉村非遺工作站的作用。目前,政府、企業和高校等主體在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不同級別的政府主管部門在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有限。省、市級的政府主管部門對鄉村非遺工作站的管理存在鞭長莫及的情況,而縣(區)級的政府主管部門能調動的資源有限,制約了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建設。二是企業的遴選存在一定難度。合作企業首先需要在非遺傳承方面有一定的經驗,同時在非遺傳承與品牌打造過程中既要投入人力、資金、技術及時間成本,又要承擔一定的市場風險。三是高校與非遺傳承的匹配度不足。開展非遺研究的高校不多,能與非遺結合的高校專業有限,相關科研人員不足,這也給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建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制度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完善的制度體系是保障鄉村非遺工作站持續有效運行的基礎。目前,以非遺工坊為代表的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還處于發展階段,制度建設相對滯后,無法有效支持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制度不夠完善。各級政府出臺的制度類文件較少,目前出臺的相關文件重在對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的引導,而對鄉村非遺工作站在管理、運營、組織、生產等方面的制度建設較為缺乏。二是多方協調機制的缺乏。由于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建設涉及政府、高校、企業、傳承人、農戶等不同的責任主體,加之不同責任主體的工作方式存在差異性,因此各個責任主體間存在責權不清、缺乏聯動工作機制的問題。三是制度的特色化不足。由于非遺項目的種類較多,有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民俗等,不同的非遺項目在傳播、生產、運營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同一種制度無法適應所有非遺項目傳承與生產活動的開展需要,也無法適應所有鄉村非遺工作站的運行要求。 鄉村非遺工作站的運行機制 建立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的頂層設計機制 以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為抓手,帶動傳統工藝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其首要任務是做好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的頂層設計。一是做好非遺入站的遴選工作。通過對鄉村現有非遺的影響力、傳承人、市場反饋以及對鄉村振興的貢獻度等方面進行評估,最終確定適合入駐鄉村非遺工作站的非遺,在此基礎上遴選合作的高校、企業、傳承人、政府機構、社會組織等。二是制訂好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建設方案。明確鄉村非遺工作站在非遺人才培養、非遺傳播、非遺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具體目標,結合鄉村非遺工作站現有的資源,制訂詳細、可操作性強的建設方案,做好建設的年度計劃,并通過多種途徑對建設方案進行反復論證。三是建立鄉村非遺工作站的組織構架。根據鄉村非遺工作站需要承擔的人才培養培訓、保護傳承、創新研發、生產組織、市場銷售等工作任務,組建相應的組織機構。四是組建工作團隊。遴選在非遺人才培訓、非遺傳承和研究、非遺產品生產等方面有經驗的人員加入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工作團隊。 完善鄉村非遺工作站的管理制度建設 鄉村非遺工作站的管理制度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嚴格遵守上級主管部門制定的鄉村非遺工作站相關管理辦法。例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湖南省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等國家、省、市、縣(區)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的與非遺保護和傳承相關的政策文件。二是建設以工作性質為導向的鄉村非遺工作站日常管理制度。由于鄉村非遺工作站每個部門的工作性質存在差異,因此在制定日常管理制度的時候要考慮到工作站內部每個部門的工作性質。例如,生產部門的管理制度應重成果導向,需要考慮生產效率、生產質量等因素;但是由于新產品的創新周期比較長,因此不能將效率作為產品創新部門管理制度制定的主要考量因素。三是制定鄉村非遺工作站資金管理制度。鄉村非遺工作站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下撥的專項資金以及通過提供產品、服務等獲取的利潤。對專項資金采取?顚S玫姆绞竭M行管理,對獲取的利潤應制定統籌管理、分配的制度,有效保障工作站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四是制定鄉村非遺工作站的激勵制度。人才是鄉村非遺工作站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通過建立激勵制度吸納更多優秀人才加入鄉村非遺工作站,同時激勵現有工作團隊提高工作積極性。 拓展鄉村非遺工作站的運行模式 鄉村非遺工作站除了要助力鄉村振興外,加強非遺傳承人才培養,傳承創新也是其重要任務,因此鄉村非遺工作站需要建立經營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傳承創新模式等相結合的多元化運行模式。 經營模式以農村合作社、企業、傳承人等為主導,需要結合非遺的特點,考慮非遺產品的生產以及銷售,創造經濟利益,例如“工作室+傳承人+合作社”“工作室+合作社+電商”“企業+工作室+傳承人”等。 人才培養模式以高校、傳承人等為主導,根據學員的特點制訂學習、培訓計劃,并根據學員的學習時長及學習目標開發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源培訓包。例如,針對長期學習的學員實行“導師制”;針對來自企業的學員,重在提升其理論水平,激發其創新意識;針對來自院校的學生,重在訓練其操作技能;針對鄉村剩余勞動力,重在培訓操作技能,強調技能的市場轉換能力;針對非遺的社會愛好者,重在激發其學習興趣。 傳承創新模式以高校、企業等為主導,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承創新模式。其中,線上打造非遺自媒體矩陣,推廣非遺數字化資源,宣傳定期舉辦的非遺活動,展示非遺的最新產品等。線下的傳承創新活動包括“走出去”“請進來”兩種途徑!白叱鋈ァ敝饕傅氖青l村非遺工作站團隊成員通過定期走進社區、中小學等形式組織非遺體驗活動,舉辦非遺培訓班,對非遺進行推廣傳播;“請進來”主要以鄉村非遺工作站為中心,以鄉村為平臺,開發非遺研學路線,將非遺傳承與鄉村旅游相結合。 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建設既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非遺傳承的主要模式,可以有效地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目前鄉村非遺工作站的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要想保障鄉村非遺工作站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完善鄉村非遺工作站的運行機制。本文在分析鄉村非遺工作站建設現狀的基礎上,從頂層設計、管理制度、運行模式等方面探索了鄉村非遺工作站的運行機制,為鄉村工作站的建設提供可資借鑒的思路。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項目批準號:21C109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上一篇展海南黎族民間舞蹈之韻下一篇數字文旅助力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