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之路时间:2023-08-07 在新媒體時代,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數字技術的不斷更新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注入了新的動能,與此同時,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著諸多問題,F主要探究新媒體時代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傳播媒介的變化、傳播現狀以及傳播對策,助力新媒體時代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近幾年,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國家實力和國際話語權不斷增強,國際往來也更加密切,我國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助力,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交媒體平臺和多元化主體的不斷涌現使我國傳統文化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傳統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仍面臨一定的發展困境。首先,新媒體平臺的內容日益繁雜,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在傳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呈現出隨意性、短暫性的特征。其次,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獲取途徑,但是深耕傳統文化的信息內容卻少之又少。最后,目前傳統文化還存在與新媒體融合困難的問題,發展創新面臨困境,創新轉化困難。 新媒體時代下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身價值和傳播價值 新媒體時代下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身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也是民族歷史上道德、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從遠古至清朝末年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古典文化。筆者認為,新媒體時代,在多元文化的對比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更能突顯出來。 首先,在這個各國文化思想交鋒的時代,促進我國傳統文化傳播能增強我國人民的民族認同感。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能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幫助人們有效抵御外國文化入侵,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其次,在新媒體時代,新事物層出不窮,但其大多具有短暫性,相較之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感愈發凸顯出來,對其的堅守顯得彌足珍貴。 新媒體時代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價值 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多元化傳播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在此之前,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十分單一,基本上通過印刷媒介、無線廣播等渠道傳播,且形式一般難以更新轉化。在新媒體時代,媒體融合呈常態化趨勢,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也變得更加豐富,不僅可以延續之前的方式,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通過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傳播。與此同時,隨著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媒介技術和數字技術不斷發展,國際交流也變得更加頻繁,人和人之間的時空距離不斷縮小。新媒體時代帶來的多元文化碰撞是前所未有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傳播價值的突顯。 新媒體時代下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媒介的變化 從單一型走向融合型 新媒體時代到來之前,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播媒介比較單一,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報紙雖具有文字和圖片,卻不能在視覺上給人較好的感官體驗;廣播可以讓人從聽覺上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卻存在“短、平、快”的特點,稍縱即逝,很容易被人忘記;電視雖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兩者的優點,但只能定期定點收看,制作成本也相對較高。 在新媒體時代,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不再拘泥于一種形式,而是以多元化的形式進行。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創新注入了新的動力。楊狀振指出,新媒體是和傳統印刷媒介不同的,基于電波和圖像傳輸技術的廣播、電視、電影等媒介樣態;ヂ摼W不僅是助力傳統文化傳播的載體,更是傳統文化的依存平臺,許多傳統文化產品依托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而產生,在新時代潮流中彰顯著它們自身的力量。 從呆板局限走向自由開放 過去,傳統文化主要在固定領域進行傳播,傳播者和接收者也比較固定。在新媒體時代,隨著科技不斷創新,傳播媒介自身也在不斷改進,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傳統文化傳播的便利化,如客戶端越來越普及,順應了當代人們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能夠在短時間內接收到更多信息,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助力。 此外,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經濟價值也愈發凸顯出來,新媒體平臺上出現了很多深耕傳統文化領域的意見領袖,在主體多元創造性涌現的同時,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在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媒介的變化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也促進了其內容的豐富和多元化發展,為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帶來了新的可能。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仍面臨一定的發展困境。 新媒體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播現狀分析 個人層面 隨著新媒體逐漸融入社會的各個角落,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愈發重要的位置,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借助新媒體進行傳播,從多方面提升了其影響力。 但從個人層面來說,受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強,認知度低。這主要表現在人們雖然具有很強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只是止于表面,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停留在課本內容或耳熟能詳的名詞上,從未深究過其具體內涵。 受眾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愈發感興趣。比如近幾年比較流行的“國潮熱”和“文化IP”,受眾正是通過這些方式來追求新型傳統文化產品。 受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更加碎片化、片面化。大數據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便利,新媒體平臺可以通過精準鎖定目標受眾,為受眾推送其感興趣的內容,擴大傳統文化的傳播范圍。同時,受眾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主動利用搜索引擎了解傳統文化。但這一方式導致信息繭房出現,人們只愿意接觸自己喜歡的領域,殊不知中國傳統文化是多領域、多樣性的,長期下去,會導致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更加碎片化、片面化。 多元創作主體不斷涌現,UGC助力傳統文化不斷進行創造性轉化。新媒體的經濟價值愈發凸顯,激發了多元主體的創作活力。與此同時,隨著受眾需求的不斷細化,人們愈發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多的創作主體開始主動探索傳統文化領域的內容,帶動我國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傳統文化的受眾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中國傳統文化不斷順應新媒體技術的革新以及新時代的發展潮流,在時代潮流不斷更迭的同時,傳統文化自身也在進行創新性發展。 社會層面 新媒體時代,多元文化不斷碰撞,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新媒體平臺為人們交流和溝通提供了一個跨越時空的平臺,多元文化在不同平臺進行激烈的交鋒碰撞,文化和思想呈現出多種聲音,促使人們的思考方式更加多元化,也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迷惑性和干擾性。 多元文化進入互聯網的門檻降低,任何文化在互聯網平臺都有平等出現的機會,但與此同時,文化內容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甚至有很多傳播主體為了追求利益和眼球經濟,不斷降低底線,導致內容產出低俗化。 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愈發凸顯出來。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越來越受到受眾和傳播者的重視,在市場上占有越來越多的份額,不少創作者以此為創作靈感進行作品生產,助力傳統文化變現,并為傳統文化的發展賦能。 傳播媒介技術和過程方面 創作者更注重作品的流量而不是作品的文化深度。陳正良指出,當前文化創新能力和價值融合功能面臨挑戰,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遠遠不夠。傳統文化是一個需要深耕的領域,很多知識內涵需要長時間去學習領悟,但新媒體平臺呈現出“短期、快速、即時”的特點,創作者很難花費較長時間去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認知十分淺顯。 消費主義和泛娛樂化現象層出不窮。消費主義的盛行促使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不再完全基于其本身的內涵和意義,傳播主體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有了一定的經濟追求。消費主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發創作主體的創作活力,但也容易導致傳統文化作品走向淺顯化、表面化。曾嘉雯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只流于形式,單純地因傳承而傳承,而是要實現與現代社會的對接,從而更好地為當代服務。 專業傳播人才匱乏,傳統文化深耕者少。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此同時,各新媒體平臺也愈發需要全能型人才。但當前,我國仍存在全能型傳播人才短缺以及大部分傳播主體對傳統文化了解較少的問題,一名優秀的傳播者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素養,也需要具備足夠的文化素養。 我國傳統文化傳播還存在與數字技術融合不充分的問題。數字技術出現之前,我國傳統文化主要依靠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等方式進行傳播。隨著數字技術不斷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與互聯網不斷融合,進行數字化的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但因為發展時間較短,現在仍存在與數字技術融合不充分的問題,在數字化創新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需要進一步完善。 當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對策分析 主流媒體發揮話語權,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播 主流媒體要充分彰顯自身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優勢,合理利用有效資源和條件,為傳統文化傳播創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環境。 主流媒體在我國傳播領域中處于中心地位,具有很強的引導性,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對公眾進行引導,增強受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 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的文化傳承功能 大眾傳媒具有文化傳承功能,其應加強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確保傳播內容的質量,助力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與傳播。 此外,大眾傳媒要注重自身的引導。從議程設置理論的角度出發,大眾傳播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受眾產生影響,大眾傳媒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也能帶動受眾產生重視心理。 加強文化素養教育,提高內容質量 多元主體的發展促使傳播者和生產者的分工愈發細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不再只停留在專業媒體領域,越來越多的普通用戶也參與進來。但多元主體的出現還伴隨著很多問題,比如,很多創作者文化素養較低,傳統文化領域相關作品的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所以,每一個參與生產環節的主體都要意識到文化素養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進而提升作品質量。 同時,傳播主體需要以身作則,引導受眾。周廣揮指出:“媒體應當以適宜的方式去深入淺出地傳播、普及中國的優秀文化,勾起普通民眾了解優秀文化的興趣,并最終引領普通百姓提高對優秀文化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素養!碑斎,傳播主體需要正視自身定位,為傳統文化健康傳播貢獻力量。 利用新媒體優勢,采用多媒體、多形態進行創作和傳播 新媒體的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注入了新動能、新活力。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不再拘泥于一些高深莫測、難以理解的領域,開始走向大眾化、通俗化,逐漸開始以一種通俗易懂的形式向人們傳遞知識。在新媒體時代,我們更需要抓住時機,利用多種媒體平臺的優勢傳播傳統文化,利用多種媒介形態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添磚加瓦。 順應時代潮流,助力我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 在新媒體時代,地球變成了“地球村”,人們之間的時空距離逐漸縮短。在此基礎上,國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進一步加強,世界文化交流空前繁榮。在這樣的國際大環境下,我國也要順應時代潮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助力我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登上國際舞臺,與他國文化進行友好交流,提高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所以,我們首先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馬相武認為,文化要“走出去”,必須進行文化創新,文化“走出去”不能主要靠“國粹”,更要讓文化創新成為中國“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這樣才能達到“走出去”的目的,這也強調了內容質量的重要性。 新媒體時代的浪潮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帶來了新模式、新優勢,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更多挑戰。對我們來說,當前首先要做的就是順應時代潮流,在變革中尋求穩定,尋求助力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和傳播的最佳路徑。這不僅要從傳統文化入手,更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的優勢,積極解決問題,取長補短,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為其傳播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助力我國傳統文化在時代潮流中繼續發光發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