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期刊中心 >>文化傳承 >> 青城武術對泰傳播路徑
详细内容

青城武術對泰傳播路徑

时间:2023-05-19     作者:蘇 柳【原创】

四川作為西南重地、地緣腹地和文化高地,與泰國在旅游、教育、外貿等多個領域的合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因此,只有加強川泰文化多層面、多領域的交流,才能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川泰經濟發展需求,F以青城武術對泰傳播路徑為研究對象,主要從國內傳播和國外傳播兩個方面具體展開論述,旨在充分利用青城武術的文化價值,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名片,增進泰國人民對四川本土文化的了解,順應“中國—東盟文化論壇”創辦以來的愿景,為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與合作做好基礎研究。

青城武術有著不同的支系,本文所探討的青城武術是指從地域上發源并流傳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地區的武術拳種的總稱,其發源于中國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遺產四川青城山,受道教文化影響深遠,道教文化底蘊深厚[1]。

青城武術相關研究及傳播現狀

青城武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走出國門,學習者遍及全球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整體而言,從研究的關注度和傳播力度來看,國外的研究和傳播仍較為滯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青城武術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一是基于道文化背景對青城武術的流變和傳承進行研究;二是從青城武術文化傳承的角度進行研究;三是從青城武術的生存現狀、發展現狀及傳播方式等方面進行研究。而國外關于青城武術的研究成果較少,更多的是將中國武術作為一個整體,從發展的視角來看中國的武術教育和武術傳播。由此可見,青城武術的外譯和傳播路徑研究方面還留有許多空白。

傳播現狀

據統計,目前青城武術的傳播途徑既有傳統的報刊、電視,也有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青城武術的傳播范圍、形式、途徑較之以前更廣、更靈活和多元,社會關注度也有了顯著提升,其傳播形式從以傳統媒體為主轉變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主要傳播渠道有線上、線下兩種模式,具體包括以下六種形式[2]。書籍傳播,主要由青城武術掌門人、傳承人編撰傳習讀本,用作武術教學和相關研究;學術傳播,青城武術掌門人、傳承人等積極參與相關課題研究,充實理論支撐,參加相關學術講座、研討會,以學術形式進行傳播;武館傳播,由傳承人開設武館,面向大眾開展培訓活動;公益傳播,傳承人以兼職教師和志愿者的身份在大中專院校、中小學校為學生傳授青城武術及文化,在社區開展青城武術、青城太極培訓活動;網絡傳播,主要通過錄制公益課程、拍攝宣傳片等形式在電視臺和網絡平臺進行推廣傳播;境外研習傳播,青城武術掌門人、傳承人受邀出訪境外,通過舉辦研習活動進行傳播。

青城武術對泰傳播的意義

城市的國際化發展必定伴隨著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在多點多極的戰略背景下,四川省正科學、有序地推進城市國際化發展,而越來越多的城市也正在踐行“走出去”的發展戰略。青城武術等具有代表性的巴蜀文化作為四川省的軟實力,其對外傳播將成為四川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異質文化土壤中的一次展示和孕育。

提升巴蜀文化影響力

青城武術作為中國著名的四大武術流派之一,是在巴蜀大地上孕育出來的一種文化信仰和特色區域文化。作為巴蜀文化的構成部分之一,其文化價值蘊含著該區域人民在歷史生產生活中凝結的智慧結晶。青城武術所蘊含的思想文化、物質文化和藝術文化的對泰傳播將加強泰國人民對巴蜀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同時,該課題的研究能夠為巴蜀文化的對外傳播探索更加豐富、有效的傳播路徑,為持續長久、多渠道、多形式地傳播巴蜀文化打好基礎,進而達到提升巴蜀文化影響力,提升四川形象和影響力的目的。

豐富川泰文化的交流

據史料記載,中泰間的往來始于漢代,蜀漢文化也于此時沿著南方絲綢之路進入了泰國,從而正式開啟了川泰文化的交流史,F如今,川泰文化意義的延續需要不斷進行文化交流[3]。因此,應對青城武術的傳習讀本進行泰譯,并將其融入高校相關課程的教學中,將高校的泰語師資作為傳播主體,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青城武術情懷”,實現青城武術的對泰傳播,促進川泰文化交流。此外,青城武術的傳播重在對青城武術精神和文化內涵的傳播,文化精髓的傳播有助于異質文化主體正確認識中外文化差異;同時也有助于實現川泰之間的文化融通,讓兩地文化真正實現交融。

青城武術對泰傳播路徑

隨著科技的發展,文化傳播的媒介形式從單向的傳統媒體發展到新媒體,傳播主體更加豐富,傳播路徑更加靈活多元,傳播過程互動性更強,傳播效率和效果大大提升[4]。但在青城武術進入泰國人民視野的這場跨文化交際中,不論是直接交際還是間接交際,傳播主體只有具備更強的文化主體意識,才能提高青城武術的對泰傳播效果。因此,為探討青城武術的對泰傳播路徑,文章將主要圍繞國內傳播和國外傳播兩條主線,著重探討傳播路徑中傳播主體的培養以及傳播渠道和形式的構建。

國內傳播

目前,中泰兩國的文化交流主要包括人際交流、組織交流和國際交流三個層面。針對這三個層面的交流,筆者提出以下三種傳播路徑。其中人際交流主要通過旅游傳播實現,而組織交流和國際交流主要通過教育科研機構和國際文化交流組織實現[5]。

旅游傳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旅游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播方式,人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感受不同人文風貌中的“異”。相關旅游部門,青城武術掌門人、傳承人及各代表武館和訓練基地要當好傳播主體,充分利用好青城武術的泰譯宣傳文本,豐富青城武術的旅游宣傳資料,積極打造優質的青城武術文旅項目,增強受眾的體驗感,直觀地將青城武術中獨具特色的“異”呈現在泰國游客面前。同時,可依托“新舊”媒體,整合不同的傳播資源,利用國內不同形式的傳播平臺,以文本、圖片、視頻、音頻為載體對青城武術進行宣傳,以“云旅游”的形式豐富受眾的體驗。此外,政府部門也可以充分利用具有公眾性質的傳播主體,如四川國際旅游博覽會、國際旅游推介會等,提高青城武術對泰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教學傳播:文化搭臺,教育唱戲

教學傳播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不僅對文化進行了直接傳播,同時也以培養傳播主體的方式進行了范圍更廣的間接傳播。該傳播方式主要由教師和學生作為主導,采用“外語+文化輸出”的教學模式,以文化搭臺、教育唱戲的形式完成對青城武術的對泰傳播。首先,四川有關高校要在泰國留學生人才培養方案中有針對性地融入青城武術等具有代表性的巴蜀文化學習內容,增強泰國留學生群體對巴蜀文化的認同感。其次,可以將青城武術譯本應用于高校泰語專業《旅游泰語》等課程的教學中,讓泰語專業的學生更系統深入地了解青城武術的相關歷史文化,為青城武術的傳播培養專業的傳播主體。最后,在教學中,可以通過主題講座和觀光教學的形式進一步擴大青城武術的影響力,邀請青城武術代表性傳承人與高校師資團隊共同為學生開展青城武術相關講座,帶領學生到青城武術傳承基地進行觀光等。

學術傳播:立足科研,精準托舉

如果說旅游傳播和教學傳播是基石,那么通過國內教育科研機構對青城武術進行傳播則是對青城武術對外傳播的一次精準托舉。政府層面可以考慮支持相關部門積極深入地推進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設,尤其是作為科研主力軍的四川各教育科研機構,可以主動為青城武術對泰傳播搭建更多的交流平臺,為青城武術研習活動走進泰國創造條件。相關研究中心如四川省泰國研究中心、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巴蜀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等可進一步拓寬川泰相關課題研究領域,加強文化交流和資源共享。四川省開設泰語專業和招收泰國留學生的高等院校應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完善相關課程的建設,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泰國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教育科研機構作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推動者,要以科研為先導,課堂為陣地,在中泰、川泰相關的文化學術交流論壇、研討會上肩負起青城武術等巴蜀文化的傳播重任,共同助力提升巴蜀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促進青城武術等巴蜀優秀歷史文化的對泰傳播。

國外傳播

國外傳播主要是指在泰國本土對青城武術進行傳播,主要傳播路徑分為線上、線下兩種模式。線上傳播快捷、形式多樣,但傳播主體與內容零散,缺乏嚴謹性、深刻性和權威性;線下傳播針對性、互動性強,更具直觀性,但傳播持續性較難維持。結合以上兩種渠道的優勢與不足,筆者擬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優化“互聯網+人文交流”傳播模式

結合前文提及的線上傳播模式的不足,青城武術在泰線上傳播模式的優化可以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途徑三個層面進行點到面的整合,從而實現傳播格局的立體化和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從傳播主體角度來看,作為“點”的個體可以是青城武術代表性傳承人、相關專業的學生主體、巴蜀文化學者、中泰領域研究學者或中泰相關研究中心等,但這類傳播主體呈現出零散化和單一化的特征,欠缺整體性視角。而作為“面”的傳播主體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能對主體資源進行整合,加強傳播主體間的聯動。如政府或文旅部門可以考慮攜手相關傳播主體,牽頭開通巴蜀文化系列賬號,完成青城武術等巴蜀文化的外譯外宣,使其以官方宣傳片等形式進入泰國,實現巴蜀文化的對泰傳播?傊,主體層面的整合有利于提升傳播主體的專業性和凝聚力。

其次,從傳播內容來看,作為“點”的內容相對零散,缺乏嚴謹性、深刻性和權威性,呈現出碎片化和業余化的特征,如傳播視角和內容僅涉及青城武術的某一層面,并不全面。而文化的傳播不應僅停留在某一層面,除了外層、中層外,還需涉及文化的核心思想層面,應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延展性,形成“面”的傳播。因此,青城武術在泰國的傳播,在傳播內容上要從最初的碎片化、業余化向系統化、專業化遞進,同時也需要其他巴蜀文化源源不斷地輸入作為后續支撐,以保持文化輸入的流動性。

最后,從傳播途徑來看,要迎合泰國受眾的喜好,善于利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在泰國人常用的新媒體平臺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Line、TikTok等平臺上由點及面地進行傳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人文交流”的傳播模式,多層面、多形式地拓寬泰國受眾對青城武術或巴蜀文化信息的接受渠道。

由此可見,“點”“面”相結合的“互聯網+人文交流”傳播模式不僅可以豐富傳播主體,活躍青城武術的傳播環境,對文化傳播的系統性、專業性和權威性也起到了保障作用。

借力華人華僑社團和華文學校

華人華僑是泰國社會中自帶中華民族文化特性的中國名片,他們是中華文化在泰國傳承、弘揚的主力軍,為中華文化在泰國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據筆者了解,社團、商會、會館、同鄉會是在泰華人華僑的基本組織形態,且數量龐大。因此,青城武術在泰國的線下傳播離不開這些華人華僑社團、組織的推動,尤其是需要向在泰川渝相關社團、組織借力,因為這些組織成員身上流淌著巴蜀文化的血液,文化上有共鳴,情感上有偏向?梢钥紤]加強與泰國四川會館等的文化交流,并以此為契機,以主題活動為推手,在泰國舉辦青城武術等巴蜀文化的文化旅游盛宴,利用泰國“四川文化周”將青城武術這張名片展現在泰國受眾面前[6]。

此外,一直以來,在泰華人華僑社團十分重視中華文化教育。20世紀90年代,泰國出現了第一家華僑社團運營的私立大學——華僑崇圣大學。華文學校作為泰國中華文化的前沿研究基地,為中華文化在泰的持續性傳播提供了土壤,其在青城武術乃至巴蜀文化的對泰傳播中將承擔不可或缺的橋梁作用。

構建川泰國際人文交流基地

據統計,中文已成為泰國除英語外的第二大外語,在泰國,學習漢語的人數逾百萬,與中國有學術交流的泰國高校和科研機構也有很多。目前,泰國的孔子學院共有16所,是中國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最多的國家之一?鬃訉W院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它有著完整的傳播鏈條。因此,四川旅游部門、高校和科研機構應加強與泰國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加強與孔子學院的合作,合力共建川泰國際人文交流基地,共同推進中泰文化的研究發展,實現川泰文化交流的持久延綿,為青城武術在泰國的傳播提供支撐,進而推動巴蜀歷史文化在泰國有效傳播。

2022年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是泰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泰國是中國在東盟國家中的第三大貿易伙伴。經濟上兩國已基本實現“雙向奔赴”,文化上中泰也需要攜手構筑學術交流傳播的新格局,加強中泰民族文化研究。中泰兩國文化的傳播、交融旨在以文化交流的形式打破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以相互間文明的互鑒超越文明沖突。在新媒體背景下,跨文化傳播有太多可選擇的路徑和平臺,真正實現文化的交流,促進中泰、川泰文化主體之間相互了解、欣賞和尊重,是每一位文化傳播者的責任。誠然,青城武術對泰傳播的相關研究是巴蜀文化、中華文化在走進泰國社會這一過程中微不足道的一步,但其也是兩國文化交流的一大步。


 參考文獻

[1]張勇.道教背景下青城武術的流變與傳承[J].四川戲劇,2015(07):162-165.

[2]龔茂富.青城派武術生存現狀及傳播方式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3]朱振明.中泰關系發展中的一個亮點:中泰文化交流[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0(04):1-6+90.

[4]陳雯倩.新媒體環境下巴蜀文化傳播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1(22):49-51.

[5]金煒威,楊艾倫.“一帶一路”背景下中泰文化戰略交流與融通[J].科技傳播,2022,14(23):73-76.

[6]賴映虹.泰國華人身份屬性及認同對中國軟實力建構的啟示[D].廣州:暨南大學,2012.

 

 

 

 

 

 


站群導航
版權所有:《文化產業》雜志社    糾錯電話:0351-4120998 郵 編: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柳巷南路云路街2號  投稿郵箱:whcytg@163.com

晉ICP備2021019266號-1 | 國內統一刊號 CN 14-1347/G2 |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1674-3520

廣告經營許可證號 1400004000083 | 郵發代號 22-415 |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12377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www.aimei99.com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蒼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鈕 seo seo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试看_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_精品天堂无码久久亚洲欧洲_国产欧美精品V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