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文創事業對促進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 ——以故宮博物院文創研發為例时间:2023-05-0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存寶庫,博物館可以為全社會的文化創新提供資源,博物館文創事業也是全民族文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博物館文創實踐極大地提高了全民族文化創新水平,因此,博物館大力發展文化創意事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文化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標桿,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征程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因此,博物館工作人員尤其是文創工作人員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做好博物館工作,特別是博物館文創工作,將博物館文創事業匯入全民族文化創新的征程中。 博物館資源是全民族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 21世紀是一個創新的世紀,中華民族要想迎頭趕上這一世界潮流,就要堅定不移地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在文化傳承方面,我國國家級博物館和地方博物館、國營博物館和民營博物館、綜合博物館和行業博物館等構成了龐大的博物館體系。這些博物館中收藏的海量藏品是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載體。 據《中國文化文物和旅游統計年鑒2020》,2019年,中國博物館總計5123家,文物藏品達51301927萬件(套)[]。在國家級博物館中,故宮博物院藏品等級最高,數量最多,其文物體系完備,藏品涵蓋古今、品質精良、品類豐富,現有藏品總量達180余萬件(套),以明清宮廷文物類藏品、古建類藏品、圖書類藏品為主。此外,地方博物館也收藏了大量珍貴藏品,如河南博物院現有藏品17萬余件(套),大多數為珍貴文物,其中以青銅器、玉石器、陶瓷器、石刻造像等最具特色,這些文物藏品是見證和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脈絡的文化藝術瑰寶。 文物資源只有運用到社會文化生活中,其價值才能得到較好體現。但文物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文物的利用應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因此,利用博物館藏品進行文化創新,能夠充分發揮藏品的文化價值,這就要求博物館進行數字化、信息化建設。20世紀90年代末期,文博界就開始了數字博物館建設,基礎性工作是對藏品進行數字采集,即利用各種現代化數字采集設備(數碼照相機、攝像機、掃描儀)采集館藏文物(古建、器物、書畫、古籍)的影像等資料并將其數字化。 博物館藏品及其數字資源共同構成了博物館資源,博物館資源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可服務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全民族文化創新事業。文化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博物館資源包含了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智慧結晶,從博物館資源中能找到大量能夠激發文化創新靈感的“觸動點”。早在19世紀末中國尋求變革復興之路時,社會有識之士就提出博物館應“博覽兼收,以為益智集思之助”?梢,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了博物館“舊藏”對文化創新具有相當大的價值。 讓歷史啟發未來,我國各類博物館收藏的門類齊全、數量龐大的藏品及其數字資源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它們不僅凝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文化創新成果,也為當下的文化創新提供了靈感源泉。 博物館文創實踐是全民族文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意產業不僅能使各國表現自己并突出自身對本國和世界獨特文化的認同,同時也能為這些國家提供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和擴大全球經濟參與的來源。與此同時,創意經濟也推動了社會包容性、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發展! 博物館可以向公眾提供藏品信息和數字資源,以支持全民族文化創新,此外,博物館還應該利用館藏資源,開發具有本館特色的文創產品。當下的博物館文創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博物館日益成為全民族文化創新重鎮。博物館文創事業要更好地發揮其創新作用,打造博物館品牌,滿足大眾不斷提升的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需求。 打造博物館文創品牌 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要優化產品結構,堅持文創品牌化建設,將博物館鮮明的文化元素、現代工藝和科技與當下的消費需求相結合,打造博物館文創“名片”,破解同質化困局,促進博物館文創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故宮博物院的文創實踐無疑是博物館文創品牌化建設的杰出代表。故宮博物院主要圍繞日常文創類產品、院內主要展覽研發的主題性文創產品,以及時機性紀念產品開發進行品牌化建設。 故宮博物院文創研發團隊抓住各種契機,開發重要活動的時機性紀念產品,既普及了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又滿足了大眾的收藏需求,還提升了故宮的權威形象。例如,故宮博物院借助建院90周年的重大契機,開發了紀念產品“酒時”酒,“酒時”即“90”,與故宮博物院成立90周年相呼應。 故宮博物院的文創實踐說明,博物館文創產品越有本館特色,就越有價值。因為全國博物館種類繁多、特色各異,每個博物館開發出具有本館特色的文創產品,就可以將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精髓匯聚、展示出來,獲得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博物館要滿足大眾不斷提升的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大眾文化水平的普遍提升,大眾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 20世紀90年代,文化旅游業興起,大眾開始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前往博物館參觀,但這種參觀多為“走馬觀花、到此一游”,博物館也只是提供一些飲品等簡單的餐飲服務。隨后,我國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旅游熱潮逐漸興起。隨著公眾知識水平及鑒賞能力的大幅提升,博物館的常規展覽已無法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知識與審美需求,公眾開始更多地關注博物館的精品收藏。在這一背景下,博物館順應潮流,開發了一些文物的復、仿制品等文創產品,滿足了公眾進一步了解藏品的需求。進入21世紀后,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網絡的普及、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移動互聯網及移動智能終端的不斷完善,公眾的審美需求不斷增長,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簡單的復、仿制品,而是既有博物館特色元素又有創意的商品。 在這一背景下,新時代博物館文創必須進行轉型升級。例如,故宮博物院深度挖掘文化內涵豐富的明清文化元素,努力為文物及其背后的歷史故事找到一個符合當代人喜好的時尚的表達方式。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的研發一直采取形式多元并集眾思的創意設計思路,關注市場的需求,勇于創新,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的文創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的良性循環道路。故宮博物院致力于研發具有故宮文化內涵、鮮明時代特點,實用性強,環保,質優,價格合理,能夠滿足觀眾實際需求并深受消費者喜愛的故宮元素文化創意產品,滿足公眾將博物館文化、故宮文化帶回家的需求。近兩年,一股“蓋章風”從故宮儲秀宮“傳出”,引發了“集章熱”,集章成為眾多青少年的新愛好,成為一種文化新風尚。從文物展陳展覽到數字展覽體驗互動、數字沉浸體驗等,博物館努力嘗試通過不同的方式拉近大眾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使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喜歡去博物館,深入了解博物館。 從整體來看,公眾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同時,這種需求也是分層次的,不同消費水平、審美水平的公眾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博物館文創研發團隊要深入調查、研究公眾需求,并將其與館藏資源結合起來,發揮自身創意與奇思妙想,開發出價位不同,但同樣“走心”的文創產品。 當文創成為國禮,針對不同客戶群,博物館要設計研發品質優良、做工精細的系列文化創意產品。例如,故宮博物院在建院90周年之際,與中國郵政聯合推出《故宮博物院》特種郵票,郵票以紫禁城建筑為基礎,每枚郵票配以附票館藏珍品圖。郵折形式簡單,美觀大方,方寸之間盡顯中華文化精髓。太和殿屋頂的脊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筑中所僅見,“太和殿脊獸跳棋”以太和殿屋頂的十只脊獸為元素,讓人們了解到了中國古代建筑中最獨特的形式。這些內涵豐富、外觀“養眼”的文創產品成為國禮,深受大眾喜愛。 針對普通公眾,博物館要傾聽公眾需求,設計出既時尚又物美價廉的文創產品。故宮文創萌系列產品開啟了文創產品“萌化”之路,為各種歷史人物注入了“萌”的元素,比如古畫中可愛賣萌的皇帝、豎剪刀手的宮女,還有Q版的“皇帝狩獵”盆栽。這些文創產品活靈活現,妙趣橫生,成功將歷史趣味化,讓每個普通人尤其是青年人都能夠感受到歷史的魅力,進而打開人們的歷史視野,激發人們對歷史的興趣。故宮文創團隊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積極聽取消費者的意見,消費者需要什么,他們就做什么,比如銷量很高的“冷宮”冰箱貼等,就是基于消費者的意見開發出的文創產品。 博物館文創實踐提升了全民族文化創新水平 博物館文創實踐提升了全民族文化創新水平,主要體現在博物館文創是博物館教育的有效輔助手段以及博物館文創培育了完善的產業鏈這兩個方面。 “眾所周知,博物館工作的核心是教育,而博物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向社會公眾傳播博物館所蘊含的優秀文化,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蹦壳,博物館界傳播博物館文化、履行社會教育職責的主流途徑是博物館展廳的實體陳列與展覽,然而,在實踐中,單一的以實物為主的展陳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民眾的需求,也難以達到理想的文化傳播效果,無法完成博物館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 在這一背景下,博物館文創的重要價值突顯出來。博物館文創實踐不僅是全民族文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博物館教育的重要輔助手段,其還對博物館教育具有深化作用,能夠促進全民族文化創新水平的提高。 第一,博物館文創產品研發應堅持以學術研究為基礎。藏品的利用本質上是對藏品所蘊含的文化信息的利用。博物館文創工作人員可以借助學術研究成果,以文化創意發展為支撐,將學術成果轉換成“實用型”的有形產品。文創產品研發可以進行跨學科、跨領域的拓展,以引發社會各界對文創產品的關注,使公眾對其產生興趣。 第二,博物館文創產品銷售要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文創產品終究要經過市場的檢驗,任何不切實際的研發都不會有消費者買單。文創產品的研發要以引領大眾審美為導向,結合當下的流行文化,基于市場調研以及大數據分析進行開發,并借助新媒體等渠道進行適當宣傳。 第三,突出文創產品作為博物館“最后一個展廳”的重要性。要重視文創產品營銷的整體環境,文創產品是文化“物化”的產物,是有意識的精神生產的產物。不同于普通商品,文創產品必須配合相應的文化主體銷售場地,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社會文化價值。文創產品承載著文化傳播的重要功能,有利于大眾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增強群體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對社會穩定也有積極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活起來,這不僅是對“故宮人”的要求,也是對全體博物館同仁的要求。博物館人要真誠服務于廣大社會民眾,努力促進博物館文化傳播,深入挖掘藏品蘊含的文化價值,將傳統文化元素植入時尚新潮的生活用品中,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時尚完美結合,將博物館文創商店作為觀眾參觀體驗的延續,作為博物館的“最后一個展廳”,通過文創產品這一載體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 除博物館教育之外,博物館文創對全民族文化創新水平提升的促進作用還體現在博物館文創的巨大需求培育了龐大的產業鏈。 首先,從創意角度來看,博物館文創除立足于本館外,還吸收社會智力資源,培養了博物館外的文創研發者,如故宮博物院多次舉辦“紫禁城杯”故宮文化產品創意設計大賽。 其次,從生產角度來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生產需要外包,巨大的需求促進了生產、裝飾、包裝等精細制造產業的發展,為實現全民族文化創新的產業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最后,從銷售的角度來看,博物館文創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文創相關實體店鋪和互聯網電商的發展,同時也滿足了公眾的產品需求。以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銷售為例,故宮博物院內的實體店鋪以及“故宮淘寶”“京東故宮文創旗艦店”“故宮商城”等互聯網銷售渠道共同構成了故宮文創產品的立體化推廣渠道,其積極探索了全民族文化創新與社會需求的對接渠道。 圍繞博物館文創形成的產業鏈既是全民族文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后者的深化發展和實踐提供了較好的系統保障。 全民族文化創新不是口號,需要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做好本職工作,并不斷提高創新水平。如果說每一座博物館的文創產品是一汪清泉,匯聚成博物館文創事業的溪流,那么,全國所有行業通過生產和銷售文化創意產品,傳播民族文化和先進文化,發揮經濟價值,承擔社會責任,必將匯聚成全民族文化創新的江河大海。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化文物和旅游統計年鑒2020[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