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时间:2023-05-02 絲路精神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體現之一,能夠為高校探索國際化和多元化發展提供重要的經驗借鑒,F首先從絲路精神的時代內涵、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兩者的內在聯系及絲路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進行闡述,其次采用問卷調研的形式對絲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現狀進行分析與總結,強調絲路精神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與意義,最后研究絲路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主要從加強頂層設計、發揮主體意識、構建內容體系、拓展互動平臺四個方面進行探究,以期為新時代豐富校園文化建設,推進大學生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提供參考。
在2016年發布的《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校園文化建設在提升國際化氛圍過程中的重要性。同年公布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再次強調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功能和價值屬性。高校作為落實“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主陣地,應當始終不渝地將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植于師生心中,通過有設計、有過程、有成效的校園文化建設來展現中華優秀文化的深層底蘊,讓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與文化自信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為培育新時代的建設者提供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成長土壤。 絲路精神和校園文化建設 絲路精神的時代內涵 絲綢之路作為連接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橋梁,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將絲路精神高度概括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其中蘊含著包括經濟、外交、科技等多方面的中國智慧[1]。以“和平合作”為前提:自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開辟至今,凡是民族的延續、文化的傳承、經濟的發展,都承載著民眾對和平的期許;以“開放包容”為內核:絲綢之路貫穿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途經國家存在眾多差異,而中華民族正是秉承“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思想才突破了不同國家文化間的差異和壁壘,實現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與發展;以“互學互鑒”為路徑:時代的更迭促使各民族在“文明”的道路上不斷進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以更好地促進社會和平發展,推動文明進步;以“互利共贏”為目標;各民族以尊重、謙遜的方式創造最大公約數,共同探索,緊密結合,協同發展,喚醒互惠互利的新未來[2]。 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校園文化的含義及內容也在不斷延伸。校園文化的主體由學生逐漸轉向師生,校園文化的實施主體則逐漸擴大為校園的各級教職工,包括校級領導、黨團指導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以及高校各職能處室的職工。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其正在從“第一課堂”向“第二課堂”不斷延展,同時逐漸從“正式學習”向“非正式學習”相繼轉變。因此,要不斷充實校園文化建設內容,拓展校園文化建設渠道,打造校園文化建設平臺,以校園文化活動為主要載體,牢牢把握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育人的價值功能,從根本上實現“立德樹人”。 絲路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聯系 自絲綢之路的開辟、興盛、落寞、重現繁榮至今,歷經錘煉的絲路精神已成為中華文化的濃縮一筆,是中華民族千年歷史的具體體現,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偉大精神之一,亦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容的進一步補充。校園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要陣地,應肩負起培育價值觀和引領理想信念的使命。由此可見,絲路精神的內涵與校園文化建設具備一脈相承的價值屬性。絲路精神是對高校文化體系的內容補充,高校則為絲路精神的實踐提供發展機會和傳播平臺。 絲路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备咝W鳛閷W術教育的主陣地,對于培養國際化人才有著天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國家層面來看,絲路精神中所折射出的維護國家主權和文化安全的意識,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堅持正確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才能培養出擔當中華民族復興重任的接班人。從社會層面來看,絲路精神中所蘊含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成就的態度,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只有開闊的胸襟和視野才能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從個人層面來看,絲路精神中所體現的不斷學習、相互借鑒、成就未來的理念,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只有具備出眾的本領和技術,方能成長為祖國繁榮富強的后備軍[3]。 絲路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挑戰 絲路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問卷調查研究 問卷設計及樣本數據 本次問卷調研從2023年1月開始,至2月結束,歷時2個月,以陜西省西安市四所民辦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問卷涉及大一至大四各年級中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學生,共發出調查問卷349份,其中有效問卷330份,問卷有效率達94.5%。 此次問卷就年級方面,大一81人,大二73人,大三90人,大四86人;就性別方面,男生176人,女生154人;就專業方面,文科類105人,理工類115人,藝術類110人;就政治面貌方面,黨員70人,共青團員168人,群眾92人。 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大學生對絲路精神的認知現狀 大學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群體,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扎實的專業素養,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播者。因此,大學生對絲路精神的認知度和認同感直接關系到絲路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效果。在問卷的設計過程中,就大學生對絲路精神的認知度和認同感進行了考察。首先,在“你認為大學期間是否有必要學習地域特色文化”的題目中,87.97%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2.87%的大學生認為沒有必要;9.16%的大學生認為無所謂。在“以曾經的學習經歷而言,你對‘一帶一路’背景下絲路精神的認知程度”的題目中,6.88%的同學表示完全不了解;56.45%的同學表示了解不多;33.81%的同學表示比較了解;2.87%的同學表示非常了解。根據以上兩個問題的數據可以發現,大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整體較高,這是對文化自信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極大體現,說明過去在社會普及、校園宣傳、家庭氛圍營造方面取得了進展。同時也發現,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在此求學的大學生對絲路精神的認知程度參差不齊,可見其對中華文化的認知還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研究和學習。 絲路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 在題目“關于將絲路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構想中,你呈什么態度”,83.95%的同學表示支持態度;4.01%的同學表示反對;12.03%的同學表示無所謂。由此可見,大學生對絲路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整體秉持積極態度,但近12%的同學持無所謂的態度。因此,對于增強青年人的文化自覺,堅定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推進青年人的文化自強,仍需加以關注[4]。 絲路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分析 高校對絲路精神的認知有待加強 檢索中國知網截至2023年2月10日的數據,可查到以“絲路精神”為篇名的論文共計246篇,其中以“絲路精神+文化”為篇名的論文共計35篇。就近十年的數據統計發現,以“絲路精神”為篇名的論文在2017年達到發表數量峰值,在2022年達到發表數量次峰值。從發文機構來看,東華理工大學有9篇,位居第一,陜西省高校共計4篇。西安是一座具有濃厚歷史底蘊的城市,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還是“一帶一路”的核心樞紐,但西安市高校并沒有以城市的歷史發展為背景進行有效宣傳,發揮地域優勢進行校園文化建設。 師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頻率有待提升 在問題“對于各類校園活動,您的老師(專業課老師、輔導員、班主任、其他老師)和你共同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次數”中,12.03%的同學表示非常多,16.62%的同學表示比較多,34.96%的同學表示一般,22.92%的同學表示比較少,13.47%的同學表示非常少。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不再局限于學生,越來越多初到高校就業的畢業生肩負起“老師”的重任,他們在教書育人的同時繼續接受校園文化的熏陶,進行價值觀的再塑,事實證明,師生共同成長更有利于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培養和文化自信的樹立。從數據可知,師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頻率仍有待提升。 校園文化活動體系有待完善 在問題“你所在的學校中,是否經常開展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中,19.77%的同學表示經常開展,34.67%的同學表示不經常開展,10.32%的同學表示沒有開展過,35.24%的同學表示不清楚是否開展過此類活動。從同學們的反饋中可以發現,近三分之一的同學持模棱兩可的態度?梢,在文化活動的設計方面,缺乏明確的重點、方向和主題;在實施方面,缺少有效的宣傳、組織和跟進;在評價方面,缺少適時的反饋、優化和改進?傮w來說,高校在正式課堂和非正式課堂的實踐過程中未形成合力,校園文化活動體系的動力明顯不足。 絲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施路徑 加強絲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 絲路精神作為第一批被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之一,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理論價值。將絲路精神的核心要義廣泛傳播并根植于師生心中,對于譜寫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高校作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主陣地,有責任發揮自身文化育人的教育功能,應當在中國特色、地域背景、學科優勢的充分結合下,積極學習“一帶一路”“絲路精神”的內涵和相關黨政機關的政策要求,通過經費投入和組織保障,設計出一套具有指導性和實踐性的規劃方案,進一步加強絲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5]。 發揮絲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 首先,大學生是繼承和傳播校園文化的主體,具有鮮明的個體性和創新性,同時作為高校學術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知識輸入者”,在學識、經驗等的積累下,逐漸轉變成“知識輸出者”。因此,在大力推動絲路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需充分強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賦予其更深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發揮絲路精神的真正價值。其次,教師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施主體,其專業的理論背景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直接影響著校園文化建設實施的具體成效。因此,要不斷增強教師對絲路精神的認同感,促使其在理論方面不斷進行嘗試,同時提升教師傳播絲路精神的表現力,使其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力量。最后,絲路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也需要高校教職工的全員參與。他們作為校園文化建設實施的相關主體,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無論是絲路精神的融入還是其他精神譜系的導入,都離不開校園育人工作者的全力以赴。 構建絲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體系 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凸顯民族特色,是中國教育走向世界的根本。絲路精神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激勵世世代代中華兒女在奮斗道路上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有著深厚的民族烙印和鮮明的時代內涵,其所蘊含的核心價值與新時代的主流價值觀有著深刻的精神聯系。校園文化建設應增加非正式教育的活動形式,通過開展系統化、整體化的以“絲路精神”為主題的活動,提升大學生對絲路精神的感官和實踐體驗。同時,以主題班會、黨團教育、實地參觀走訪的方式,給予學生更多親身體驗的機會,打造與校園文化氛圍相契合的“一社一品”“一院一品”經典活動。發揮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兼顧第二課堂的主陣地,構建一整套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體系。 拓展絲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平臺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新媒體的層出不窮,網絡已經深入人們的學習、生活、娛樂等各個領域,只有被教育實施者有效利用,才能發揮其正確的價值功能。對于擴大絲路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方面,首先,可以加強“線上”與“線下”宣傳,通過多渠道、多維度、多圈層的文化滲入,增強絲路精神的影響力。其次,可以通過跨境交流、中外項目合作、地域合作、校企融合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體驗感,真正將絲路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可以開發校內文創,擴大可視化的宣傳板塊,成立相關的“文化驛站”。對于弘揚絲路精神,僅停留在理論宣傳方面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同時增加師生的“可視化”和“體驗感”經歷,才能更加深切地展現絲路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
注釋: [1]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弘揚絲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N].人民日報,2014-06-06(02). [3]張可讓.大力弘揚和傳承絲綢之路精神[J].求是,2014(04):57-59. [4]范曉峰,郭鳳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33-37. [5]花蕊.“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大學生傳統文化自信培養的策略[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03):136-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