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期刊中心 >>文化傳承 >>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英譯策略
详细内容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英譯策略

时间:2023-04-29     作者:王銘瑩 范宣【原创】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主要有圖騰、黎女紋身、黎錦、山蘭酒、三月三節等,它們都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海南作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是我國對外開放和國際經貿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其充分借助自由貿易港優勢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傳播活動,對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F以蘇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為理論基礎,對海南黎族民俗文化進行翻譯研究,旨在加快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對外傳播,增進世界人民對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了解。

概述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1]。民俗文化是民間民眾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民俗文化是國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民俗文化的英譯尤為關鍵。本文旨在通過對民俗文化英譯的研究,推動民俗文化“走出去”。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極高的文化價值。本研究以蘇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為理論基礎,探討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翻譯策略。在黎族民俗文化英譯的過程中,應根據源語文本內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在保留源語語言特色的同時,注重文化差異,尊重譯語文化,以達到更好的翻譯效果。

       蘇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理論

蘇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費弗爾認為,翻譯既是歷史的,也是文化的,翻譯研究的本質是對文化互動的研究。在進行翻譯時不僅應忠于源語文本,還應注重源語文化內涵的準確傳遞。傳統的翻譯理論將翻譯的重點放在了語言學上,直到20世紀70年代,人們逐漸意識到翻譯既強調將一種語言表達的內容忠實地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又重視跨文化交際。1990年,蘇珊·巴斯奈特在《翻譯、歷史與文化》中提出了文化翻譯理論的概念,她認為翻譯是文化內部和文化之間的交流,具體內容包括翻譯本質、翻譯單位、文化功能對等翻譯及翻譯原則。

翻譯并不是單純地對語言進行轉換與記錄,它更是一種交際行為。這里的交際是指文化內交際和跨文化交際。蘇珊·巴斯奈特從宏觀的角度將翻譯分為文化內翻譯和文化間翻譯。譯者既是源語文本的接受者又是傳播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會受到文化背景、意識形態、思維習慣、價值觀念等的影響。蘇珊·巴斯奈特認為,翻譯不應該僅停留在話語層面上,而是應將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以實現文化轉換的目的。譯者應認識到文化翻譯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而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流。

不同的文本在特定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功能。在翻譯過程中,應將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保證源語文本在譯語文化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如果翻譯僅停留在語言層面上,只是將單詞和句子作為翻譯單位,很可能會譯出晦澀難懂的文章,無法實現兩種語言的功能對等。具體來講,譯者在翻譯時首先要了解源語文化的背景,如寫作年代、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而這需要從譯語語言文化的角度仔細考慮源語的風格和內涵。

一般來說,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傳承方式不同,文化接受者的理解能力也存在差異。這要求黎族民俗文化的翻譯工作者充分結合不同時期的翻譯原則,進行規范的翻譯工作,以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因此,翻譯的標準不是絕對的,而是根據不同時期的文化和特定的對象不斷變化。蘇珊·巴斯奈特認為,在不同的環境中應該使用不同的翻譯方法。

首先,翻譯的原則是靈活的。如果源語文本是具有基本文化信仰的元敘事文本,或者科學文獻,譯者應該盡可能地從文化角度來看待源語文本。如果源語文本是文學作品,譯者則可以更加自由地處理文本信息。因此,譯者應從文化角度翻譯源語文本,以滿足文化功能對等翻譯的要求。此外,譯者在翻譯具有特定意義的源語文本的過程中,可能會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達到原文與譯文文化功能對等的目的。

其次,文化翻譯應以實現文化交流為目標。蘇珊·巴斯奈特關注源語文本的中心性、意義和原始功能。蘇珊·巴斯奈特的翻譯觀不同于傳統的翻譯觀學說。她認為,文化是翻譯的單位。此外,翻譯是一種文化約束,好的翻譯應該可以在文化交流中實現功能對等的目標。

       基于文化翻譯觀的海南黎族民俗節日翻譯策略

翻譯活動并非簡單的語言結構重組,應當將重點放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力求源語文化與譯語文化的功能對等。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基于此,使譯語讀者獲得與源語讀者相同的體驗。因此,譯者在對海南黎族民俗文化進行翻譯時,應從文化的角度入手,遵循翻譯原則,并在對源語文本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理解與正確掌握的前提下,準確、完整地翻譯出源語文本內容。

為了保留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譯者在選擇翻譯策略時,應該盡可能地使用異化翻譯策略;同時,還應恰當地運用歸化策略,用譯語讀者比較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現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而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相關翻譯工作人員應根據具體的文化傳播需求,選擇合適的翻譯形式進行英譯工作,加深譯語讀者對源語文化的理解,以更好地提升翻譯的整體成效。

       直譯法

所謂直譯,就是一種直接的翻譯形式。這種翻譯形式能夠保持源語文本原有的語義及形式,同時還能達到形義兼備的效果。因此,在翻譯工作中,這種翻譯形式應得到廣泛的應用,以便更好地保留其根本語義[3]。在海南黎族民俗文化中,部分民俗文化詞匯可以使用直譯法進行翻譯。

       直譯+注釋法

還有部分民俗文化詞匯文化內涵尤為豐富,除了字面意思以外,還有衍生的內涵。如果采用直譯法進行翻譯,譯語讀者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因此,為了使譯文能夠準確傳達出源語的文化內涵,譯者就必須對這些詞匯進行必要的處理;诖,譯者可以使用注釋或者闡釋的方式,幫助譯語讀者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從而達到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以黎族織錦為例。黎族織錦藝術是黎族婦女創造才能與工藝造詣的全面展示,展示了黎族婦女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精神風貌。黎族織錦的圖案紋樣豐富,獨具藝術特色。黎族織錦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就享有盛名,是我國最早的棉紡織品。宋元時期,黎族的棉紡織業已經相當發達,棉紡織技術和棉紡織工藝品達到了很高水平。到明清兩代,黎族織錦發展達到頂峰,黎族織造的“龍被”等黎錦精品成為世人爭相收藏的珍品。黎錦有紡、織、染、繡四大工藝,由棉線、麻線、絲線和金銀線等交織而成,成品主要有筒裙、頭巾、花帶、包帶、床單、被子等,染料主要采自當地植物,不易褪色。黎錦善于運用明暗間色,具有色彩艷麗、花紋精美等特點。

       音譯+注釋法

音譯+注釋就是先音譯源語詞語,再適當在注釋中補償其中的文化缺省內容[4]。音譯+注釋法可以保留源語的原汁原味,傳達源語文本的文化內涵,進一步避免在文化翻譯中出現錯誤。一般來說,海南民俗文化中涉及衣食住行等專有名詞的翻譯都離不開音譯+注釋法。

以黎族山蘭酒為例。山蘭酒是黎族人采用所居山區的一種旱糯稻(山蘭稻米),運用傳統自然發酵的方法制作而成的。對于黎族而言,一般逢貴客來臨或重大節慶才會拿出山蘭酒痛飲。

山蘭酒制作方法有二。一是將山蘭米蒸熟后揉散成顆粒,再用黎山特定植物與米粉制成“球餅”,并將其碾至粉狀摻入其中,裝進壇里。一日后取少量冷水滲入并封口,埋在芭蕉樹下自然成酒,一年后呈黃褐色,數載后顯紅色甚至黑色。二是將蒸熟的山蘭米和碾碎的“球餅”混合后放在墊滿芭蕉葉的錐形竹筐中,竹筐上面也用芭蕉葉封蓋。三日后,朝下的竹筐尖部開始往筐下的陶罐里滴漿水,這就是山蘭純液。

山蘭酒因存放時間長短不一而口味各異。剛釀好的酒存放10天左右,味道甘甜可口,被黎族人稱為BIANG。大多數人都特別喜歡BIANG,甜而微辣、辣而不燥,其若長時間放在封閉的容器中,開壇時就如香檳開瓶,會發出BIANG的聲音,BIANG因此得名。

據說,黎家女子生孩子后,都會飲用此酒來滋補養生、去濕防病。釀好的酒存放的時間越久,甜味就會逐漸消失,但酒香會逐漸濃郁,將其埋在地下一年后,酒呈黃褐色,幾年后則呈紅色甚至黑色,這時才是真正的山蘭酒。

結合山蘭酒的制作過程,在翻譯黎族山蘭酒時可以直接音譯成Shanlan Rice Wine或者可以直接翻譯為Alcohol Biang。但如果簡單將山蘭酒英譯為Shanlan Rice Wine或Alcohol Biang,并不能很準確地傳達山蘭酒文化;诖,譯者可以采用音譯+注釋的方法,在翻譯時添加必要的文化信息。音譯+注釋的方法可以將海南黎族民俗文化原汁原味地傳遞給譯語讀者,既可避免源語文化的缺失,又可讓譯語讀者完整地了解海南黎族民俗文化。

       意譯

意譯主要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不拘泥于源語的形式,將源語的內涵正確表達出來的翻譯方法,其借助譯語中和源語文化等值的詞語來表達源語的文化信息。海南黎族民俗文化詞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只是一味地進行機械的翻譯,無論是何種翻譯形式,都無法將黎族民俗文化的內涵表現出來。這不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以黎族三月三節為例。若將“三月三”直譯為March 3rd,就會與公歷混淆。三月三是海南黎族的傳統節日,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因此,在對其進行翻譯時,譯者應該適當添加節日的具體時間、節日象征以及相關活動的信息,幫助譯語讀者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月三節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向往之情的傳統節日,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關于三月三這一傳統節日的來歷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相傳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遇到了一次特大洪災,只剩下一對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長大成人以后,決定分頭尋找伴侶,并相約每年三月三回到燕窩嶺相會。每年三月三,正是山花爛漫的時節,南音和天妃便帶著子孫們回到燕窩嶺一起載歌載舞,迎接春天的到來。后來黎家子孫后代為紀念天妃和南音,將石洞命名為娘母洞,三月三也成了黎族的盛大節日。

第二種說法,相傳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惡多端的烏鴉精,經常擾亂黎族民眾的生活。有一天,烏鴉精抓走了美麗的黎族少女俄娘,在三月三這天俄娘的心上人阿貴帶上尖刀和弓箭上山救俄娘,但卻被烏鴉精害死了。俄娘聞訊悲痛萬分,趁烏鴉精熟睡之時殺死了它,為阿貴報了仇,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最后俄娘終生未嫁,每年三月三這天她都會到俄賢洞唱她和阿貴戀愛時的情歌。后來,黎族人民為了紀念她,把山洞取名為俄娘洞(昌江)。每年三月三這一天,附近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都會在俄賢嶺集會,唱著情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

總體說來,黎族三月三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時代的變遷,三月三的慶祝內容也日益多樣,但對歌、民間體育競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內容。三月三節是黎族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文化資源,是黎族文化最具體、最典型的表現。因此,將“三月三”民俗節日翻譯為“Li Valentines Day”可以更加直觀地傳達出其文化內涵,同時還能增進外國游客對黎族三月三的了解,促進黎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

       結論

總體來說,民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可以充分彰顯民族精神。因此,必須做好文化傳承與傳播工作,推動民俗文化走出國門,發揚光大,推進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發展。與此同時,還必須做好文化對外傳播工作,確保翻譯工作保持民族特色,讓國外讀者充分理解并認同中國文化,讓黎族民俗文化具有更高的傳播價值,從而達到文化翻譯的目的。

注釋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07):1-2.

[2]陳華文.民俗文化學[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

[3]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6.

[4]楊玲玲.民俗文化翻譯中的缺省與補償——武陵山片區侗族飲食民俗翻譯的個案研究[J].民族論壇,2016(02):74—77.

 

 

 


站群導航
版權所有:《文化產業》雜志社    糾錯電話:0351-4120998 郵 編: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柳巷南路云路街2號  投稿郵箱:whcytg@163.com

晉ICP備2021019266號-1 | 國內統一刊號 CN 14-1347/G2 |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1674-3520

廣告經營許可證號 1400004000083 | 郵發代號 22-415 |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12377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www.aimei99.com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蒼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鈕 seo seo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试看_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_精品天堂无码久久亚洲欧洲_国产欧美精品V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