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園林意境可造園 ——淺論“中國園林,雖無林木亦可成園”时间:2023-04-26 中國園林是建筑與自然完美融合的典范,一座園林的意境可以用于衡量其價值。一座園林是否能被稱作“園”與其是否有意境有重要關系。而意境恰恰源于園林中各個元素的空間組合。正是園林中變化多樣的空間,營造出了園林豐富且趣味橫生的意境。現通過分析文人畫的構圖方式、繪畫視角與文人畫意和中國園林造園的理念之間的關系淺談何為“園”,并借以論證為何“雖無林木亦可成園”。
“中國園林,雖無林木亦可成園”出自童寯的《東南園墅》[1]。這句話從側面表明了童寯對中國園林中建筑與林木關系的看法,其一,他認為中國園林的主導景觀、觀者的視覺焦點為建筑,而非植物;其二,他認為草木是園林的基礎,園林內部的空間是豐富的、層次化的,有意境的園林才可被稱為“園”。中國園林的發展離不開文人山水畫,文人山水畫中既帶有作者的思想,又蘊含著獨特的自然趣味。晚明時期的很多園林建于城市之中,有著居于鬧市如宿于山林之感。此時,文人山水畫中所追求的山林意境便成為造園的關鍵[2]。所以說,中國園林是城市與山林在一隅方寸之間呈現出的融合狀態,也是文人山水畫中空間與意境的具體呈現。下文將從分析林木與建筑的多種作用關系、園林要素與意境的關系及要素、意境和園林的關系三步來論述“雖無林木亦可成園”。 建筑與林木可造園林意境 在園林中,建筑是占比最大的元素,房屋、亭、臺、樓、閣、軒、榭皆為建筑!稏|南園墅》中提到:中國園林中,建筑如此賞心悅目,鮮活成趣,令人輕松愉快,即便無有花卉樹木,依然成為園林[3]。此處表達的似乎是園林建筑的趣味性比林木花卉的種植更重要。僅有建筑也是園林?其實并不然。西方園林中建筑與草木之間的關系疏離,景觀要素之間的關系較為緊密,被童寯稱為“汪洋中的孤島”;而中國園林雖無林木亦可成園,正是相對于西方園林的草木而言[4]。中國園林的造園觀與西方有著巨大差異——中國園林認為建筑與山林之間應具有緊密聯系。 童寯認為,中國園林沒有明確的邊界,沒有修齊的草坪,是因為整齊的草坪只對奶牛有吸引力,它并不符合人類的審美。草坪不必修剪,樹木自然生長,有什么樣的情趣,就營造什么樣的草木,尋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之意[5]。中國園林的獨特之處就在于自然!秷@冶·興造論》中說,“三分匠,七分主人”[6]。園林的空間意趣就來源于園主對自然的喜好。而一座園林的價值也體現在其豐富的空間意趣之中,游人置身其中,便會體驗到多種空間營造的園林意境。因此,一個園林的核心就是其體現的園林意境。 空間關系的多樣性 “雖無林木亦可成園”——林木和建筑之間的空間關系所營造的氛圍便是園林意境。園林中不同的空間意趣呈現的意境也是不同的。因此,建筑與自然景色之間的空間關系會影響園林意境的呈現。 滄浪亭翠玲瓏由三個大小不一的方形建筑以對角線相連,特殊的“曲折”型外立面提供了多個方向的視口,南北各有三個不同的前后開窗,人站在屋中,景在屋后,營造出建筑—草木—人—建筑的前后空間關系,樹蔭窗下,人影、樹影、屋影相互疊加。窗前每片景色各不相同卻又相互串聯,宛如一卷橫幅山水長卷。畫中虛實相間,高低錯落有序,景色在空間中變化得巧妙又自然,一步一景,移步換景,靜謐而又輕松愉悅之意躍然觀者心中。而東西向狹窄的豎長形窗口視角斜線相連,視野相通,呈現出草木—建筑—草木的疊加空間關系,悠然隱秘之間又能窺見相鄰窗邊的一角,趣味橫生,此乃空間意趣。窗角露出的少量建筑與層次空間豐富的草木景色相互融合,似是豎式小幅山水畫,有遮有放,趣味無窮,呈現出詩意雅趣之境。
圖1 滄浪亭翠玲瓏平面圖(圖片來源:) 植物與空間的象征關系 除了建筑與林木間的空間關系會影響意境外,不同的林木給予建筑的空間意趣亦不盡相同。如此,根據建筑的空間功能,中國園林一般會選擇與之品性相對應的植物與其共同營造空間意趣。
圖2 拙政園聽雨軒及周邊布置平面圖(圖片來源:) 拙政園聽雨軒院內有小池塘、芭蕉與翠竹[7]。在園林中,芭蕉和竹子多種于雅室等空間。從形狀和顏色上看,芭蕉葉大,耐看,可以遮陽擋風;而竹子身姿挺拔,郁郁蔥蔥,與白墻青瓦相襯,格外富有美感。同時,在意境上,芭蕉種在窗前,不僅可以獲得“雨打芭蕉”的樂趣,其本身還有頑強、平和的象征意義。竹為歲寒三友之一,挺拔而堅韌,是文人抒情表意的良好素材。聽雨軒的竹林墨綠素雅,為庭院渲染了靜謐的意境。“聽雨入秋竹,留僧覆舊棋!竹影映在白墻上,與真實的竹子交錯,虛實相生,恰如自然之景。詩人于雨夜借著月光一覽此景,如觀賞水墨山水畫一般。 不僅如此,園林中的漏窗(如滄浪亭漏窗)、園林入口的障景(如藝圃入口的障景)、路邊的框景(如留園的“小蓬萊”、拙政園的“別有洞天”)等更是根據園林主人不同的情感需求與不同建筑進行有機組合形成的,其營造的意境各有趣味,具體見圖3。
(a)滄浪亭漏窗 (b)藝圃的入口障景 (c)拙政園“別有洞天” (d)留園“小蓬萊” 圖3 植物與空間有機組合的代表(圖片來源:圖a圖片來源:知乎@花菜阿良 圖b圖片來源:太平洋電腦網攝影部落) 建筑和自然景色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意境的多樣性。甚至,林木與建筑的多種聯系,會在不同的季節呈現出不同的氛圍。南宋時期《四景山水圖》就繪制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亭臺樓閣在山水間的不同趣味。同樣,園林中的建筑搭配不同的四時之景,亦可營造出園林在不同時刻的獨特意境。 由此可知,在造園過程中,林木與建筑便是通過多種相互關系營造園林意境,形成園林。 園林要素皆可營造意境 與園林相同,畫意同樣是文人畫的核心。一幅優秀的文人畫不僅需要高超的畫技,還需要有畫意。文人山水畫的意境體現方式十分豐富,林木與建筑相互作用也是營造園林意境的手段之一。 從造園要素看,除建筑與草木外,假山、水池等其他園林要素也是園林意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素是基礎,各要素之間產生空間關系,便會營造出空間意趣,由此,意境也就出現了[8]。園林的建造講究可行、可觀、可居、可游,營造游覽自然山水之意。而園林山水與文人山水畫中的山水一脈相承,因此,在造園時,文人山水畫中的布局和技法多會被借鑒!读秩咧隆分姓f,“山有三遠”,即高遠、平遠和深遠,這三種視角也是文人山水畫中慣用的技法。宋代郭熙的《關山春雪圖》中,山腰之間的密林和屋舍相互掩映,用的是“平遠”的手法;屋后的山體雄偉巍峨,是為“高遠”;而畫面下方粗狂山體層層疊疊,則運用了深遠的手法,具體見圖4。 a)高遠視角 (b)平遠視角 (c)深遠視角 圖4 《關山春雪圖》山水畫不同視角效果(圖片來源:) 深遠 園林營造山水意境的手法類似于山水文人畫的透視方法。草木與建筑相互作用營造出來的空間源于視覺在立面上的前后感知,運用的便是“深遠”的手法。居于假山群之上的滄浪亭,沒有臨溪平地而建,而是借助假山的地勢,建在假山之上。除此之外,為了營造出滄浪亭登高望遠的效果,假山周圍的林木都是密度小、高度低的植物。在滄浪亭中,觀者既可眺望院外的溪流,亦可觀賞園中的四時湖景,從而營造出了開闊、寧靜、遺世獨立的意境。 平遠 滄浪亭臨湖的面水軒與長廊相連,在此處,人們不僅可以在廊中行走游玩,還可以在軒榭駐足休憩。開闊的湖面之后是蔥郁的林木,庭院與屋宇藏于林木之后,在面水軒,人們只能望見假山與亭臺點點,頗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這是對“平遠”手法的使用。 高遠 園林中奇形怪狀的假山則很好地利用了“高遠”的手法來營造意境。藝圃博雅堂的南面立著一座形態奇異的假山,此處便用了“高遠”的手法,其以高大的假山作為對照物,使整個廳堂看起來更為肅穆,如此不僅可以增強庭院的氣勢,還可以減弱空間束縛感。留園的石林小院中,窄小的石徑盡頭立著一塊狹長的山石,旁邊伴有一株芭蕉。石頭形態奇異,不僅弱化了小徑到達盡頭的單調感,其向上的整體走勢還能引導人們的視線向上。這個視覺處理方式巧妙地運用了“高遠”的手法,弱化了空間的局促感,使空間因此變得輕松有趣。 中國園林實現了自然與建筑之間的相互融合與相互作用。《園冶》中指出,園林應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中國園林正是借助自然意趣和山水文人畫的繪畫手法,在造園上移步換景,才營造出良好的園林意境。 意境可造園 如果說文人山水畫畫的是意,那么園林造園的關鍵就在于意境。林木只是營造園林意境的要素之一,建筑、假山、湖水等元素也是營造意境的要素。這些造園要素是實際存在的物質,其在園林中進行了物理排列之后,便形成了空間。“雖無林木亦可成園”中的“園”指的是被賦予園林意境的園林。而園林意境是三維的園林空間與四維的園林感知之間的紐帶。如藝圃中帶有歸隱之意的浴鷗庭院,清人王士禛在《藝圃雜詠》中描寫其景色:“海鷗戲春岸,時下池塘浴。”汪琬在《姜氏藝圃記》中也有關于此的記載:“至于奇花珍卉,幽泉怪石,相與晻藹乎幾席之下;百歲之藤,千章之木,干宵架壑;林棲之鳥,水宿之禽,朝吟夕哢,相與錯雜乎室廬之旁。”此處前一句寫的是中景,后兩句寫的是遠景。從近處的海鷗、池塘、岸邊草叢,到看中景時所見的奇花、幽泉、假山、怪石,再到眺望遠景時才能發現的樹藤茂密、林鳥嬉戲,視線從近到遠,感知由清晰到虛無。浴鷗庭院的空間層層疊加,意境幽深,直擊觀者內心,其從直觀的空間發展為形而上的情感感知,正是這種意境,才將浴鷗庭院營造成一座“歸隱之園”[9]。園林空間形成意境是一項維度跨越,需要在理性中加入感性,如此才能讓千篇一律的園林成為文人雅客的思想歸處。這正是中國園林成園的關鍵在于意境而非林木之原因。 綜上所述,通過對林木與建筑多種作用關系的對比,以及對造園各元素與意境關系的分析,可以發現,園林空間需要營造意境,有意境才能造園。“雖無草木亦可成園”中的“園”不光指園林,還指園林意境,而園林中的草木、建筑、山石、池塘等,皆是營造園林意境的元素。不同于西方園林生硬的建筑與景觀搭配,中國園林主張園林中的多種元素進行自由組合。多樣的景觀能夠營造出豐富的園林意境,而園林意境才是造園的關鍵。
注釋 [1][3][4]童寯.東南園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2]宋昊洋,王敏.移畫入園,因畫理水——山水畫論影響下的晚明江南文人園理水手法分析[J].建筑與文化,2022(08):226-228. [5][6]計成.園冶[M].胡天壽,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7]向諍.芭蕉文化意象與拙政園“聽雨軒”生態文化探析[J].黑河學刊,2021(04):46-49. [8]黃玲,聶博文,肖沙沙,等.明代私家園林理景藝術淺析——以蘇州拙政園為例[J].現代園藝,2021,44(04):125-127. [9]江莎.基于視覺認知的傳統園林審美感知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