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云紗非遺文化外宣英譯現狀研究时间:2023-04-26 香云紗染整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嶺南地區的文化名片,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能否活化香云紗非遺文化,并將其推向青年一代,推向世界,均取決于香云紗非遺文化外宣英譯和對外傳播。鑒于5W傳播理論中傳播過程涉及誰(Who)、說的內容(Says What)、向誰說(To Whom)、說的渠道(In Which Channel)和預期效果(With What Effect)五個要素,現從翻譯主體、翻譯內容、翻譯受眾、翻譯媒介和翻譯功效五個維度探討香云紗非遺文化外宣英譯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希望能提高香云紗非遺文化交流傳播的規范性和有效性,活化、傳承與發展香云紗非遺文化,推動文化產業和區域經濟融合發展,讓具有嶺南特色的香云紗非遺文化得到廣泛傳播,并不斷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進程的推進,文化傳播成為我國對外交流的重要內容,也成為我國堅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起著重要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代傳承的活態流變的無形文化遺產,是民族共同體記憶和族群身份認同的特殊載體,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2008年,香云紗染整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云紗染整技藝作為一種傳統印染工藝,源于素有“南國絲都”之美譽的廣東省佛山市。根據《廣東省志·絲綢志》《順德縣志》等資料可知,“莨紗”原產于佛山市南海西樵、民樂一帶,而“莨綢”多產于佛山市順德勒流、沙滘、倫教一帶。由于優越的自然條件,直至今日,廣東佛山地區仍然完整地保存著香云紗染整技藝。香云紗染整技藝不僅是廣東的文化名片,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對珠三角、全國乃至全球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香云紗非遺文化外宣英譯的意義 香云紗非遺文化不僅具有嶺南特色,還是華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薄拔幕孕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香云紗非遺文化是嶺南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形成的文化和智慧結晶,是生動的廣府文化印記,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罨阍萍喎沁z文化是對其進行傳承與發展的關鍵。而翻譯是活化香云紗非遺文化的有力工具,通過翻譯香云紗非遺文化資料,可以將其活化為與時代同步的可持續發展文化。香云紗非遺文化的活化翻譯和對外宣傳借助語言的力量,讓非遺不再“曲高和寡”,而是與時俱進;讓非遺得到傳承和發展并融入當代生活中,不斷釋放其強大的內在活力和持久生命力,從而達到對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傊,借助語言的力量對香云紗非遺文化相關資料進行活化翻譯,對香云紗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對外傳播具有深遠意義。 首先,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香云紗非遺文化逐漸被年輕一代邊緣化,被國際文化邊緣化,現如今,香云紗非遺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已經迫在眉睫。根據《保護傳統文化政策目標與核心原則》的精神,相關研究對香云紗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對外傳播具有現實意義。 其次,為了貫徹落實《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的推動嶺南文化傳承創新的戰略定位和總體布局,大力推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有必要通過語言工具實現對香云紗非遺文化的活化與創新,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傊,研究對香云紗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對外傳播具有時代意義。 最后,當下,一批嶺南現代工匠藝人在對香云紗染整技藝進行創新研發,賦予其全新的生命力。因此,研究香云紗非遺文化的外宣英譯有助于促進香云紗非遺文化的推廣傳播,有助于促進嶺南香云紗文化產品的開發與應用,有助于推動文化產業和區域經濟的融合發展。 香云紗非遺文化外宣英譯的現狀 眼觀當下,提起真絲產品皆以江浙為首。其實,明代就有“粵紗,金陵蘇杭皆不及”的說法,但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廣東的蠶桑業由繁榮逐漸走向衰落,F如今,青年一代對香云紗的了解甚少,更不用說香云紗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目前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香云紗染整技藝傳承人僅有一人,且年齡偏大。由于香云紗染整技藝工藝煩瑣,勞動強度大,產品設計陳舊,社會效益低下,染整技藝目前后繼無人,難以延續。再加上推廣力度不夠,對外翻譯與傳播不到位,在新事物不斷沖擊傳統的形勢下,香云紗非遺文化漸漸被忽略和邊緣化。 而能否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將香云紗非遺文化推向青年一代,推向世界,讓青年一代關注香云紗非遺文化,讓世界了解香云紗非遺文化,取決于香云紗非遺文化的外宣英譯。外宣英譯就是對外宣傳資料的英文翻譯,其中,“外”指的是翻譯文本的傳播方向,“宣”指的是翻譯文本的傳播目的。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觀念和語言方面存在差異,香云紗非遺文化的跨文化翻譯和傳播面臨著巨大的障礙。 對香云紗非遺文化的外宣英譯,是廣東提升自身文化產業競爭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新業態集群的必然要求。香云紗非遺文化的外宣英譯必須依托嶺南文化“雙創”工程,堅定文化自信,興香云紗非遺文化,展南粵形象,尋求宣傳與推廣香云紗非遺文化之路,使其走進青年一代和國際的視野中。 對20年來香云紗非遺文化外宣翻譯的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外宣翻譯與文化的研究持續升溫,針對嶺南地區的研究題材主要涉及粵劇、飲食、木版年畫、醒獅等民俗題材,對嶺南香云紗非遺文化的翻譯與宣傳研究主要交織在非遺傳承、地方宣傳、服飾品牌產品介紹中,系統的香云紗非遺文化外宣英譯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狀態。筆者以2010—2022年為時間區間,“香云紗+翻譯”為關鍵詞在知網進行檢索,經分析比對,得到相關研究文獻1篇。由此可知,在新時代背景下,青年一代傳承、活化和對外傳播以香云紗非遺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也是當代高校翻譯研究者的重要使命。 香云紗非遺文化外宣英譯存在的問題 研究的理論基礎是美國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的5W理論,即傳播過程中涉及五個要素:誰(Who)、說的內容(Says What)、向誰說(To Whom)、說的渠道(In Which Channel)和預期效果(With What Effect)。根據5W傳播理論,對香云紗非遺文化的外宣英譯研究可以從翻譯主體、翻譯內容、翻譯受眾、翻譯媒介和翻譯功效五個維度開展工作。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及實地調查研究,深入剖析嶺南香云紗非遺文化的起源,系統查找和分析現有香云紗行業及文化傳播的英譯資料,包括古籍記載、產品說明、文宣影音資料、品牌推廣資料等,并歸納和總結形成嶺南香云紗文化翻譯基礎的調研資料。通過對香云紗染整技藝匠人、一線手藝工人、莨紗綢服裝品牌創始人、國潮推崇者等進行訪談,對香云紗博物館、茛紗廠、曬場、工作室、專賣店等進行實地走訪調研,在探尋香云紗非遺文化起源的同時,從翻譯主體、翻譯內容、翻譯受眾、翻譯媒介和翻譯功效五個維度進行問題的剖析,對相關英譯文獻資料進行梳理與歸納,發現香云紗非遺文化外宣英譯過程中存在以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翻譯存在文化缺省現象 研究發現,香云紗非遺文化的翻譯主體主要包括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工匠藝人、服飾公司、民間文化愛好者等。翻譯主體對翻譯內容中的文化理解存在缺省。香云紗資料的翻譯是以漢語為源語,以英語為目標語,以各種媒體為渠道,以英語母語外國民眾為主要傳播對象的一種文化交際活動。鑒于此,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不僅要充分理解與把握翻譯材料,還要充分掌握目標語言的轉換技巧,避免對翻譯材料中的文化理解存在缺省而導致翻譯的無效性。例如對“香云紗”的翻譯,譯者一般會將香云紗理解為一種面料,或者把“香云紗”等同于“莨紗”和“莨綢”面料,但實際上,香云紗是一種染整技藝,而“莨紗”和“莨綢”是香云紗這一染整技藝所制成的面料。由于穿著這種面料行動時會發出“沙沙”的響聲,所以其早期叫“響云紗”,后人以諧音將其叫作“香云紗”。這是筆者在調查研究中發現香云紗非遺文化翻譯中由于文化缺省造成的較為普遍的概念性錯誤之一。譯者如果不能準確理解香云紗非遺文化并有較強的跨文化翻譯功底,便會使譯入語讀者無法準確理解源語所要傳達的信息,不但無法達到文化傳遞的目的,反而會阻礙香云紗非遺文化的跨文化傳播。 翻譯內容零碎,缺乏統一標準 香云紗非遺文化的相關翻譯材料具有歷史沉淀深厚、專業性強、業內術語多、受眾少、普及面窄等特點。翻譯內容涵蓋香云紗染整工藝、面料制作工序、產品特點、文化傳承、推廣宣傳等,范圍較廣,內容零碎,由于對香云紗非遺文化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不同譯者對專業詞匯和語篇的翻譯存在較大差異。除了香云紗染整技藝繼承者、香云紗非遺文化研究者、香云紗產業經營者和香云紗非遺文化愛好者之外,其他人對香云紗非遺文化了解甚少,再加上缺乏統一的翻譯參照標準,使得香云紗非遺文化對外宣傳翻譯缺乏準確性和一致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香云紗非遺文化的翻譯與傳播。 翻譯媒介和呈現形式單一 香云紗非遺文化的翻譯媒介仍然以政府網站、品牌網站、電視等傳統媒介為主,媒介和呈現形式單一,傳播力度不夠。在對受訪對象進行調查時,筆者發現,傳統媒介平臺的用戶使用率僅為27.3%,而新媒體的用戶使用率為72.7%。17%的受訪對象表示對香云紗一無所知。76.1%的受訪對象表示僅僅知道香云紗面料的服裝價格昂貴,適合中老年群體。僅有6.9%的受訪對象對香云紗工藝有簡單的了解。調查發現,香云紗非遺文化的傳播較少借助新媒體;香云紗非遺文化的呈現形式單一,缺乏對語言、圖像、色彩、視角等多模態資源的深入挖掘,未能實現多模態呈現。翻譯媒介和呈現形式單一,無疑是造成香云紗非遺文化傳播受限的原因之一。 翻譯受眾預期不足,傳播效果差 廣東地區的人們對香云紗染整技藝及其面料產品較為熟悉,但是,應充分考慮其他地區和國外受眾的特點。譯者在翻譯時缺乏對香云紗非遺文化的深入了解,對翻譯受眾的特點和接受程度預期不足,未能兼顧其他地區民眾及國際受眾對香云紗非遺文化不了解、一知半解甚至誤解的情況,等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翻譯的準確性和傳播的有效性。面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兩種語言,譯者如果不能在兩種不同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之間尋求意義對等(meaning equivalence)或形式對等(formal equivalence),翻譯就很難實現忠實原文,翻譯作品的質量也會參差不齊,繼而影響香云紗非遺文化的國際推廣與傳播。 對策與展望 本文重點查閱嶺南或廣東地區的文獻資料,對香云紗非遺文化外宣英譯的現狀進行歸納分析。通過實地考察和調研,對香云紗非遺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并在實際的英譯活動中從翻譯主體、翻譯內容、翻譯受眾、翻譯媒介和翻譯功效五個維度探討香云紗非遺文化外宣英譯存在的問題,總結香云紗非遺文化翻譯與對外傳播的有效策略。為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可以實施多元翻譯主體聯動,以加強對香云紗非遺文化的認同和理解;從詞匯、語篇等方面對現有翻譯資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分析和歸納;整合資源,建立香云紗非遺文化翻譯語料庫;考慮受眾的特點和接受程度,以滿足其差異化需求;借助新的呈現形式,促進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融合。從傳播學視角對香云紗非遺文化的翻譯和對外傳播進行研究將實現對其的重新定位,不僅會影響文化輸出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還可以通過翻譯和對外傳播讓香云紗非遺文化從邊緣逐漸走向中心。 香云紗非遺文化的外宣英譯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出口。對香云紗非遺文化的翻譯與傳播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提高香云紗非遺文化交流傳播的規范性和有效性,還有助于活化、傳承與發展香云紗非遺文化,推動文化產業和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甚至還能讓具有嶺南特色的香云紗非遺文化傳播至海外,從而不斷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06):29-30. [2]姚麗文.傳播學視角下的中國民俗文化語篇翻譯[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01):182-184. [3]周立.民俗文化外宣翻譯策略探究——以佛山市民俗文化為例[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4(01):62-64. [4]陳芳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的難點與對策[J].中國科技翻譯,2011,24(02):41-44. [5]宋潔.論傳播學視角下非遺外宣英譯的傳播策略[J].文化產業,2020(23):104-105. [6]吳浩亮.關于國家非遺——香云紗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思路探討[J].廣東蠶業,2011,45(04):42-44. [7]李加軍.外宣翻譯中的譯員文化認知——以跨文化傳播中的受眾解讀效果為視角[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06):68-70. [8]張雯,盧志宏.中西方修辭傳統與外宣翻譯的傳播效果[J].上海翻譯,2012(03):38-40+78. [9]金其斌.宣傳資料的翻譯策略初探[J].中國科技翻譯,2003(04):23-2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