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浸式傳播視域下單一劇場本土化發展 ——以重慶1949大劇院為例时间:2023-04-21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產業逐漸繁榮并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文藝產品帶來的真實感、親歷感。沉浸式戲劇滿足了觀眾追求真實體驗的需求,可以達到讓觀眾更深刻地共情的效果。沉浸式戲劇打破了“第四堵墻”,縮短了演出內容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重慶1949大劇院是為《重慶·1949》劇目專門打造的劇場,其結合山城的本土文化資源,以紅巖精神為內核,通過沉浸式戲劇表演豐富重慶文旅演出的品牌內涵,F通過分析重慶1949大劇院的空間結構、文化資源本土化以及主旋律題材的創新表達,探討戲劇與劇場空間的關系,以及文旅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 現代性語境中沉浸式戲劇的意涵重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沉浸式”這個詞已經被人們熟知。從文學層面看,沉浸式指人們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即文學作品中經常提到的“身臨其境”。傳播學者李沁將沉浸式傳播定義為:“它是以人為中心,以連接了所有媒介形態的人類大環境為媒介而實現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傳播!睂⒋死碚撨\用到戲劇場景中即可突顯出觀眾在戲劇表演中的作用,強調觀眾的感受。沉浸式戲劇以觀眾為核心,運用新媒體技術、特效等,配合音響、燈光,全方位多層面地環繞觀眾,讓觀眾沉浸在戲劇的情節中。 沉浸式戲劇起源于英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Sleep No More。該劇由演員和觀眾一起完成表演,通過兩者互動共同完成該劇的敘事,這種情況下,觀眾被稱為同故事敘述者。目前,文旅沉浸式戲劇演出更傾向于讓觀眾成為異故事敘述者,即觀眾獨立于戲劇情境之外,以上帝視角觀看故事情節的發展。這種敘事模式對劇場空間的打造和戲劇內容的號召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沉浸式戲劇吸引觀眾的原因有兩個,分別與兩種敘事模式相對應。同故事敘述下,戲劇對觀眾而言更像是劇本殺和盲盒,觀眾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觸發什么支線任務。在劇中,觀眾跟隨角色一起參與表演,經歷角色的命運。觀眾通過參與敘述可以體驗演員的表演過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將演員在表演過程中的自我療愈稱為“移情”,觀眾正是將自己的情感轉移到角色上,才能實現情感宣泄。與傳統戲劇的表演方式相比,這種觀眾參與表演的方式更具娛樂性。異故事敘述側重于效果呈現,其吸引人的原因和強調視覺效果的大片是一樣的,可以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沖擊。通常來說,第一種敘事模式帶來的沉浸感更強。 沉浸式戲劇具有場地大而獨特、置景精而復雜、場面真而宏大的特點。沉浸式劇目表演有一個不與其他表演交叉、完全獨立的劇場。這種劇場被稱為單一劇場或主題劇場,是為特定劇目量身打造的專用劇場。這使得劇場具有極強的地域特征和本土基因,可以較好地展示城市文化。 《重慶·1949》與重慶1949大劇院的現代媒介表達 重慶1949大劇院是典型的單一劇場,為固定劇目《重慶·1949》服務,其空間構造、外部形態都獨具重慶地域特色。值得注意的是,該劇目和劇場在內容和空間上巧妙地將重慶生活元素融入其中,因地制宜,運用好重慶的歷史和地理元素,重慶1949大劇院曾榮獲第十一屆艾蒂亞獎“最佳科技進步獎”!吨貞c·1949》劇目立足于紅巖革命精神,是沙坪壩區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其是重慶文旅行業對旅游資源的整合,是“盤活”重慶文旅資源的重大舉措。 地域文化基因:本土化與地區特色文化自信 利用好本土文化資源,打造沉浸式內容文化空間!吨貞c·1949》講述了1949年各界愛國愛黨人士為了爭取最后的勝利、迎接全新時代的來臨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劇目內容貼合重慶這座城市的歷史屬性,同時彌補了重慶這座網紅城市缺少對革命文化進行創新性轉化的不足。這是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有力手段,同時也彰顯了重慶市政府對于開發本土化IP與發展文旅產業的決心。 百分之八十五的主題劇場運營85%依托于當地的旅游景區,在劇目主題方面,歷史文化類劇目占80%。重慶1949大劇院精準抓住數據,推動劇目內容和重慶歷史文化相結合,通過建筑將紅巖精神外化于物。 《重慶·1949》從更場遠、更廣闊的時間與空間維度詮釋了紅巖精神。通過大小場景的結合更好地展現了當時重慶的社會環境,并將這種社會環境運用在小場景、小維度中!吨貞c·1949》采用多條主線并行的敘事結構:第一條主線圍繞林家三兄弟之間的矛盾、親情及家國情懷展開;第二條主線圍繞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共產黨人和民主人士展開;第三條主線圍繞重慶地下黨營救被囚同志,保護重慶城市設施展開;第四條主線聚焦獄中幸存孩子。這些故事相互交叉又相對獨立,將歷史人物與故事群像共同置于一個大環境中,構建出一幅恢宏的歷史畫卷。整個劇目兼顧大寫意與工筆畫的手法,將交叉蒙太奇的手法運用到戲劇舞臺中,敘述了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事,以便在宏觀舞臺和微觀角色中尋找平衡。 藝術空間再造:建筑空間與戲劇的關系建構 沉浸式戲劇最重要的是給觀眾營造穿越感。重慶1949大劇院從結構分區、燈光與空間關系、置景等角度出發營造穿越感。單一劇場可以通過劇場設計,深入挖掘選址地周圍的環境,厘清歷史文化脈絡,參悟劇目的核心精神,分析當下受眾喜歡的建筑藝術形式,從而協調外部環境要素進行建筑空間的設計,消除與周邊環境的邊界感。 重慶1949大劇院與磁器口歷史文化街區相呼應。劇場與磁器口歷史文化街區僅隔著一條小溪,整個劇場建筑的設計理念是“穿越時空”,劇場造型設計源于鐘表表盤,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的百年歷史進程。重慶1949大劇院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室內動態沉浸式表演劇場,其外觀線條流暢,極具雕塑感。 重慶1949大劇院的結構和分區也特別值得考究。其主要區域為戲劇表演及布景區,同時為游客提供了看書、曬太陽和觀賞夜景的區域。這種將表演空間和觀眾活動空間融合到一起的結構消除了空間層級,使各功能區域實現了互通,是沉浸式劇場復合空間特性的具體體現。觀眾活動空間設有文創體驗店和光影效果展示走廊,以發揮單一劇場服務于地區文旅產業的功能。通過舞臺中的類敖德薩階梯將表演的層次和空間進行延伸,使演員的動作充分呈現在觀眾面前。這種設計完美地還原了磁器口碼頭當時的景象。 情景劇傳達意義的方式是將觀眾拉入戲劇場景中,如此一來,觀眾就成為戲劇的一部分,跟隨劇情的發展而發生情感變化。該劇場十分生動地還原了重慶的城市風貌,走廊四周盤繞著重慶市“市樹”黃桷樹的樹根,墻上附著著水紋,觀眾在極具重慶特色的環境中走入劇場,進入藝術的世界,增強了戲劇的張力。 該劇場最大的特點就是采用了獨創的多維度沉浸式立體室內旋轉舞臺。整個舞臺由五個可以360度旋轉的圓環組成,核心表演和場景布置區域是內三環,第四環和第五環是舞臺與觀眾席的交叉區域,表演空間和觀影空間融合到一起。這一大膽的設計不僅打破了“第四堵墻”,還大大延展了舞臺空間,使演出呈現出3D效果。 交互通感體驗:觀眾參與的多模態交互設計 “受眾本位”思想是媒體發展的基礎觀念。沉浸式戲劇的核心目標就是為觀眾提供全新的觀看體驗。觀眾參與度的高低是衡量沉浸式戲劇成功與否的標準。戲劇制作人必須通過各種手段使觀眾參與戲劇表演。其中,道具的使用至關重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科技的應用也為人們獲得更好的觀看體驗提供了幫助。 除了五個可以360度旋轉的圓環以外,重慶1949大劇院中的升降機表演系統、三維動態立體燈光等元素也為觀眾帶來了更好的沉浸式體驗。 觀眾與演員距離近可以制造沉浸感。觀眾與演員距離近是沉浸式戲劇最顯著的特點。舞臺配音可以幫助觀眾快速找到主線在舞臺上的具體位置,重慶1949工作組就是以舞美變化為基準改變音箱吊掛點來實現這一目的的。 沉浸式戲劇的前景和劇場經營的可持續性 劇目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突破框架設置 目前,沉浸式戲劇雖然受到追捧,但是也存在形式新、內容舊的單極化發展問題。首先是《重慶·1949》從營業起僅進行過一次改版,改版內容主要涉及演出環境的改造和劇情的細節處理,沒有體現出季節的變換,這會造成劇目死板,觀眾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從國際上單一劇場的經營經驗來看,劇目需要根據季節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這與產品進行季節限定營銷是同樣的道理,都是以有限的商品數量為消費者帶來特權,突顯了儀式感,更能吸引觀眾前來觀劇。 IP服務多元延展,瞄準傳播對象 沉浸式戲劇和單一劇場主要面向游客,是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售票數據來看,外地游客和本地觀眾呈四六分。只有40%的觀眾是目標群體,即外地游客,而60%的觀眾都是本地觀眾。需要注意的是,劇場的觀眾活動區域必須與劇目的沉浸式定位相契合,在各個場景體現出地域特色,比如在劇場中售賣山城人的記憶——老蔭茶,從劇場環境入手,增加觀眾的沉浸感。 把握時代脈搏,緊跟紅色劇本殺浪潮 沉浸式戲劇和實景搜證劇本殺有諸多共同點,但沉浸式戲劇的靈活性不如實景搜證劇本。沉浸式戲劇改版周期長、內容改動小的特點使其這很難吸引本地觀眾二次觀看,不利于劇場的可持續發展。劇場可以在觀眾活動空間增加一些“接地氣”的場景來拓寬收入渠道。將紅巖精神融入劇本殺,在劇場中開設沉浸式戲劇的微縮版劇本殺店。比如,將《重慶·1949》中的支線作為劇本殺的內容,這種形式可以彌補《重慶·1949》中人物不夠立體的問題,還能實現劇本殺小劇場和重慶1949大劇院的聯動,促進消費。 完善公共藝術教育,產教合一促進青少年發展 孩子是劇場的未來。國家大劇院每年在藝術教育方面的投入高達上千萬元,用來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群體開展藝術教育。重慶大劇院可以參考國家大劇院將劇院空間運用于舞臺演藝教育的做法,在劇場的空檔期組織排練《重慶·1949》少年版。通過開班教學,使青少年沉浸式體驗一部戲劇的誕生,在劇目的制作與排練中體味人間百態。這是一種沉浸式紅色教育的形式,青少年在參與排練的過程中融入了戲劇角色,與革命英雄共情,這也是重慶1949大劇院建立良好口碑的一條可行道路。 把握技術發展方向,拓展虛擬空間 未來戲劇和劇場的發展指向數字媒介層面。秉持劇場始終是戲劇的實體載體的原則,重慶1949大劇院運用VR技術進行舞美設計,將真實場景與虛擬場景混合起來,實現“混合現實表演”;旌犀F實表演更強調虛擬與現實的融合,是數字媒介應用于線下劇場的一種形式,其通過營造多重物理空間建立豐富的時間線和立體的故事框架;旌犀F實表演的典型劇目是《沙漠雨》——一部以海灣戰爭為背景的歷史劇,其主要通過讓觀眾拯救特定的角色與該角色形成鏈接,讓觀眾從被自己拯救的角色的角度觀看這一劇目,讓觀眾更好地與角色形成命運共同體。將這一表演方式運用到劇目《重慶·1949》中,可以通過在票根上設置二維碼使觀眾與角色形成聯系。在演出開始前,觀眾可以通過掃描票根上的二維碼了解自己對應角色的故事;演出結束后,還可以在活動區域參加劇本殺,進一步了解劇目。由此初步形成《重慶·1949》娛樂生態圈,對重慶的歷史進行深入挖掘,從而滿足觀眾對演出劇目形式的新要求。 注釋 [1] 李駿,譚夢.“在地建造”視角下的大型室內主題劇場設計探索——以《重慶1949》主題劇場為例[J].世界建筑,2021(06):32-35+126. [2] 李沁.沉浸傳播:第三媒介時代的傳播范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3] 蘇永豪.觀眾體驗視角下沉浸式戲劇制作探究[J].戲劇之家,2022(03):3-4. [4] 張勇.2016年度艾蒂亞獎金獎榜單揭曉[J].旅游世界,2017,(05):68. [5] 崔生匯.旅游景區主題劇場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8. [6] 韋鈾,李玥彤.國家大劇院對國有劇院公共藝術教育的啟示[J].歌海,2019(03):28-33. [7] Steve Benford, Gabriella Ginnachi. Performing Mixed Reality[M]. Cambridge:The MIT Press,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