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節日的校園傳承路徑探究 ——以人日節為例时间:2023-04-20 摘要: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生存環境、精神信仰、娛樂方式的集中反映,其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對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諸如人日節、花朝節等傳統節日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面臨著消亡的危機。如何以校園為主陣地,發揮傳統節日對學生的正向引導作用,是值得探討的問題,F通過問卷調查,探究中國傳統節日人日節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其中共收到有效問卷349份,受訪對象中學生群體接近半數。首先通過文獻梳理,厘清人日節發展軌跡;其次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受訪對象對人日節的認知以及對人日節發展的訴求;最后整理和歸納受訪對象對人日節的展望和發展意見,探究傳統節日的校園傳承路徑。 人日節起源于中國,歷史悠久。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日節的文化內涵及習俗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現如今正面臨著消亡的危機。因此,有必要呼吁人們主動關注人日節的習俗活動和文化內涵,探索傳統節日的校園傳承路徑,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日節的起源、發展及沒落 關于人日節的起源,有戰國說、西漢說、魏晉說,現在學界普遍接受的是魏晉說!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盵1]這表明至少在南北朝時期,荊楚一帶在正月初七這天已經形成了食用七種菜、剪紙、戴“人勝”等習俗。 唐宋時期,人日節成為一個全民狂歡的節日。從宮廷到民間,人日節的習俗更加豐富,且開始呈現出地域差異,如南方食用七菜羹,北方則食用熏天餅,民眾在這一天大多會外出游玩。唐代“人日”詩有三大主題:歌春頌新,思人懷鄉,感嘆身世[2]。唐《酉陽雜俎》中詳細描寫了民眾驅除姑獲鳥,保佑幼兒安康的內容。北宋時期出現了添燈的習俗,寓意是祈求子孫興旺。 由此可以看出,在唐宋時期,人日節的傳播在階層和地域上都得以擴大,節日形式更加多樣,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宋代之后,少數民族接連占領中原,建立政權,導致人日節逐漸沒落[3]。此外,人日節的時間是正月初七,正好在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之間,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被這兩個節日吸收融合。 人日節發展現狀調查 人日節關注的是人本身,探索的是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節日蘊含的安居樂業、愛護生命、追求幸福等內容在當代仍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為了調查人日節在現階段的傳播情況和發展前景,筆者采用了在線上發布問卷的方式。筆者在前期查閱了大量文獻,還對部分民眾進行了采訪,通過同師友的探討,形成了調查問卷。問卷名稱是《關于中國傳統節日“人日節”現狀與發展前景的調查》,共發放問卷362份,除去無效問卷13份,收到有效問卷349份。下面主要研究受訪者對人日節的認知以及現階段人日節的傳播途徑。 受訪人對人日節的認知 在“您是否了解人日節?”這個選項中,75.64%的受訪者表示沒有聽說過這個節日,17.77%的受訪者表示只是聽說過,4.58%的受訪者(16人)表示了解相關習俗。關于受訪者具體了解哪些習俗,根據受訪者了解程度從高到低排序為:剪紙、制作人勝和佩戴人勝的習俗,吃拉魂面習俗和老鼠嫁女傳說,祀神保平安習俗,食用七寶羹、七菜羹習俗,吃煎餅的習俗,迎紫姑的習俗,祭火神的習俗,還有登高游玩的習俗,吟詩作賦的習俗以及占卜的習俗。此外,還有2.01%的受訪者(7人)表示了解并積極參與節日活動。這些受訪者分布在廣東省、黑龍江省、山東省、河南省,其中4人表示參與過祭神活動,3人參與過食用七菜羹、七寶羹的活動;參與剪紙、制作人勝、佩戴人勝,登高游玩,吃拉魂面和祭火神活動的各有2人。 從地區分類上來說,在飲食習俗方面,廣東省食用七菜羹、七寶羹,山東省和黑龍江省食用拉魂面,這與歷史文獻中所記載的南方食用七菜羹,北方食用熏天餅的食俗相符;在民間信仰方面,廣東、山東、河南有祀神保平安、祭火神的活動;在民間游藝方面,廣州和河南部分地區還有登高游玩、剪紙、佩戴人勝習俗。 此外,還有23位受訪者表示對人日節的文化內涵有所了解。其中了解程度較高的是祈福和護生、佑生,孩子的成年禮和開啟新一年的生活,制定新年規劃等。 不難發現,祈福求平安的文化內涵與上文中參與節日活動人數最多的“祀神保平安習俗”相契合。這也說明了大眾對人日節祈福保平安的文化內涵的重視。另外,黑龍江綏化還保留著在人日節給孩子綁腿的習俗,寓意孩子健康成長,護生、佑生的文化內涵與此相契合。 人日節現階段的傳播途徑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75.64%的受訪者沒有聽說過人日節,24.36%的受訪者主要是通過網絡、報紙、雜志等途徑了解人日節的[4]。 人日節現階段特征 本次問卷受訪者的籍貫覆蓋了中國28個。ㄊ、自治區)和海外地區,缺失樣本的籍貫為部分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2.01%的受訪者表示參與過人日節的習俗活動,其主要集中分布在廣東、黑龍江、山東、河南四省。此外,受訪者了解人日節的途徑主要是網絡、報紙、雜志等;诖,受眾往往是被動地接收信息,這導致傳統節日日漸式微,不僅阻礙了傳統節日的發展,也限制了傳統節日作為文化符號作用的發揮。 現階段,人日節的發展情況不容樂觀,主要原因是地域發展不均衡、地方節日習俗單一且以飲食習俗為主,傳播途徑單一化,缺乏互動性,受眾參與度不高。 受訪者對人日節發展的訴求 筆者通過對問卷的分析和總結,把受訪者對人日節的訴求歸納為物質訴求、時空訴求和文化內涵訴求。其中,物質訴求主要包括受訪者愿意參與的民俗活動、節日消費的類型;時空訴求包括受訪者愿意過節的場所、愿意和誰一起過;文化內涵訴求包括受訪者對人日節內涵、意義的理解。 筆者對349個樣本進行了分析總結,試圖通過受訪者的意見,梳理出人日節在當下的發展方向和途徑。 受訪者對人日節的物質訴求 受訪者對人日節的物質訴求主要體現在進行何種類型的民俗活動和節日消費上,其中節日消費包括制作、購買節日食品、節日裝飾品以及節日儀式所需的物品等。 受訪者感興趣的習俗活動 通過調查問卷可以看出,受訪者愿意參與的民俗活動的前三位分別是剪紙、制作人勝、佩戴人勝;食用七菜羹、七寶羹;登高游玩。其分別屬于手工制作、飲食、戶外活動,都屬于互動性強、可實現性較高的民俗活動。 受訪者感興趣的節日消費類型 受訪者感興趣節日消費類型從高到低依次為節日飲食(89.11%)、旅游消費(51%)、節日工藝裝飾品(49.57%)、節日服飾消費(28.37%)、節日玩具(18.62%)、其他(2.29%)。由此可以看出,節日飲食消費類型所占比重最大。 受訪者對人日節的時空訴求 過節的時間和地點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這決定了該節日的定位。66.48%的受訪者選擇在家里過人日節,39.83%的受訪者選擇在社區過人日節,28.65%的受訪者選擇去旅行,22.64%的受訪者選擇在多功能商場或者廣場過人日節,14.33%的受訪者選擇在學校過人日節,3.15%的受訪者選擇其他。 受訪者對人日節的文化內涵訴求 過去,人們在人日節這一天可以通過天氣的陰晴判斷自己本年的運勢,很多人會在這一天祈求好運。此外,人日節還有生殖崇拜的文化內涵,剪人勝、抓髻娃娃并貼在床頭,有祈求生育、保佑孩子健康成長的寓意。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后,對節日文化的理解和偏好也隨之改變。 受眾對象感興趣的節日文化內涵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受訪者感興趣的人日節文化內涵主要是為家人祈福,護生、佑生,開啟新一年的生活,制定新年規劃等。 為家人祈福,保佑家人健康平安,是中國人過節的主流訴求。人日節的存在、發展與人本身有著密切的聯系,其是大眾對安居樂業、健康長壽的美好祈愿。 《荊楚歲時記》記載:“剪彩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比巳展澽o舊迎新的寓意自古就有。春節的法定節假日為七天,初七是開始工作的第一天,這一天辭舊迎新的寓意更加明顯。 陳秀云提到懷寧地區在人日節會為宗族內成年的男性舉辦相應的儀式[5],為其取號名,并將其名字刻在家譜上。成年禮是一個重要的儀式,舉辦成年禮表明家庭對孩童長大成人的重視,孩子也會適應其在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之間的轉變。 過傳統節日的意義 “關于您覺得過傳統節日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受訪者的重視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豐富民眾文化生活,營造節日氣氛;具有一定的審美教育意義;紀念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工作之余休閑娛樂。 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代表著中華文化的特質和精神,其中蘊含著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歷法等人文與自然知識,它們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因此,充分挖掘人日節的文化內涵,助力其在校園傳播是十分有必要的。 人日節的校園傳承路徑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如果正月初七舉辦人日節,會有67.05%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愿意參與;30.09%的受訪者表示愿意,但要根據具體的節日活動決定;2.87%的受訪者表示不愿意。從整體來看,受訪者參與人日節活動的積極性是很高的。 因此,將人日節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此不僅可以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還能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筆者通過對問卷調查的分析和總結,提出人日節的校園傳承路徑。 挖掘人日節的文化內涵,賦予其時代價值 高校要善于挖掘人日節的歷史文化內涵。正月初七人日節是人的誕生日,其本身就有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的內涵。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繁忙。人們可以通過人日節這個特殊的節日,重新審視人生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關注弱勢群體,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理解[6]。 高?梢越柚F代科技,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形式多樣的傳播途徑,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人日節。此外,還可以設計人日節的標志和吉祥物,提高人日節的辨識度。 采取多元的課程形式,與教學內容融會貫通 開展以人日節為主題的活動,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同。在課堂上介紹與人日節相關的民間文學故事和古典詩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人日節,比如與人日節相關的女媧補天的故事、廁神紫姑和火神的傳說,同護生、佑生相關的姑獲鳥的傳說等。這些故事和傳說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高校應整合線上、線下的課程形式,把人日節的相關習俗以及文化內涵融入選修、必修、通識等課程類型中。 借助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拓展人日節的文化空間 通過了解受訪者對人日節的物質訴求可以發現,大部分受訪者希望能走出家庭,走進社區。自古就有在人日節吟詩作賦的傳統,學生可以在這一天同家人一起穿上漢服等傳統服飾,在校園、社區舉辦詩會并評選優秀詩歌,舉辦剪紙比賽,品嘗人日節美食等。各地博物館、民俗風情館、文化館都應該在人日節積極舉辦人日節的習俗活動,寓教于樂,為人日節出行的人提供一個文化交流平臺。 綜合多方角色功能,營造人日節文化氛圍 高校教師應注重提升自身傳播傳統文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7];邀請民俗學者講解人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的演變,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了解;注重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使傳統節日充分發揮對學生的正面導向作用;借助圖書館、餐廳、宣傳欄等多種媒介開展有關人日節的宣傳活動。 節日是文化的載體。高校應弘揚傳統節日的時代價值,不斷推陳出新,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為學生營造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校園文化環境,讓以人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這也是本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蕭放.《荊楚歲時記》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健中.論唐代“人日”詩[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0(04):41-43. [3]崔備瑞.人日風俗傳承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 [4]劉曉峰.中國古代人日習俗對日本的影響[J].節日研究,2010(01):120-130. [5]陳秀云.安徽懷寧李店村人日習俗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5. [6]劉陽陽.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9. [7]崔珉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