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運河文化的死檔案轉化為活資源 ——以京杭大運河常州段為例时间:2023-04-19 摘要:大運河常州段西至武進與丹陽交界的荷園里,東至武進和無錫交界的直湖港,全長45.8千米,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開鑿于春秋時期。大運河文化遺產類型多樣,運河歷史檔案是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近年來,隨著常州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部分運河文化檔案被束之高閣,難以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F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提出保護與用活運河文化檔案的措施與方法,為今后進一步挖掘與充分利用運河資源提供有益的意見,為大力實施常州“532”發展戰略,奮力推動常州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前列凝聚磅礴偉力。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為深刻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指導精神,切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份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應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大運河從常州穿城而過。京杭大運河常州段是江南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南運河中唯一連通長江、太湖的河段。一條大運河,靈動了常州,也積淀了常州,千年間南來北往的舟楫,在此孕育了瑰麗的運河文化。 常州,因河而生,因河而興。大運河常州段從奔牛九里入境,至橫林古槐灘出境,全長45.8千米,其中世界遺產段西起連江橋,東至東方大橋,全長23.4千米。有史記載,隋唐以來,常州成為漕運的主要樞紐,運河在元代至近代曾三次向南改道,形成了如今“三河四城”的風貌,其主要特征是“依河而建,河隨城遷、河城相套”。 千百年來,常州在運河的影響下由農耕文明走向工業文明!斑\河兩岸,煙囪林立,廠房如織”,在運河滋養下的常州,創造了“小桌唱大戲”“兩只手舞動八條蛟龍”的發展奇跡,制造了荷花牌燈芯絨、常柴牌柴油發動機、東風牌手扶拖拉機、紅梅牌照相機等一大批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產品,是全國聞名的“工業明星城”。 檔案是歷史最忠實的記錄者,是大運河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其在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和利用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和無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常州將大運河工業遺產保護與檔案建設、城市更新及文創產業相融合,形成了大運河文化檔案保護與活化活用的“常州經驗”。 深耕大運河文化資源,打造大運河檔案新地標 常州生動詮釋了“新廠三不建”到“老廠三不拆”的深刻變化!靶聫S三不建”原則是指:凡可充分利用老企業增產的,不建新廠;凡經技術改造能進一步挖掘企業潛力的,不建新廠;凡通過組織協作能解決問題的,不建新廠。 “新廠三不建”原則是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常州的工業基礎和經濟社會轉型背景下,折射出了當年常州工業先行者對成本控制的要求和對技術改良的專注,是常州企業家精神和匠人精神的集中體現。 在“新廠三不建”原則影響下,產業界掀起了技術革新、轉產、協作的熱潮:紡織廠機修車間的設備和技術人員被抽調前往紡織機械、冶金機械;膠鞋工廠轉產做拖拉機輪胎;消防器材廠與眼鏡廠聯合生產照相機,前者負責照相機機身、快門部件的試制,后者負責相機鏡片的制作與組裝……許多中小企業搖身一變成為“新企業”。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原來的工業聚集區逐漸騰空,大運河周邊的老廠房遇到了建設拆遷的新問題!袄蠌S三不拆”原則是指:凡可留得住常州工業遺存的老廠不拆,凡經技術改造“修舊如舊”的老廠配套設施不拆,凡通過組織協作能留存的老廠檔案“不拆”(不拆散打亂保管)。 “老廠三不拆”原則是常州在工業文旅形態上做足“舊文章”,變“老廠房”為“新地標”的一次全新嘗試,其始終秉持“能保則保,能用則用,分區分類,保用結合”及“保持原貌”“最少干預”的原則,對重要的工業遺產進行保護。嚴格落實“科學規劃,修舊如舊,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將始建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利民紡織公司改建為常州大明1921創意園,其現已被列入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在常州鐘樓區的三堡街附近基本保留了各個時期的工業建筑、設備以及超7萬件的相關檔案,還搶救性收集了一些代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紡織工業設備,還將恒源暢廠舊址列入了江蘇省文保單位。 挖掘大運河文化檔案,打開大運河申遺新局面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7月,常州吹響老城廂復興發展的號角。 大運河見證了常州的城市變遷。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命人開鑿了一條從蘇州望亭到常州奔牛的運河,經孟河入長江,其比邗溝早了9年,因此,常州的春秋大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起始段。常州在挖掘運河檔案資源的同時,深刻總結了揚州在小盤谷、吳道臺宅第入駐高檔會所,徐州窯灣古鎮修復過度,鎮江宋元糧倉、揚州儀揚河因房地產過度開發受到破壞而與申遺失之交臂的諸多經驗,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四項系統工程建設。 建立大運河文化檔案系統,由常州市檔案局對大運河的水文館及文保資料進行搶救與整理,對其中有關大運河的文件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構建一套完整的大運河文化遺產檔案系統,建設常州大運河歷史陳列館,生動展示運河的歷史演變。 規范大運河遺產標識系統,按照申遺標準和要求設置界樁、保護標志、警示標志和遺產提示,準確標識運河的核心區和保護區劃范圍。開發大運河遺產監測系統,依托川大大運河遺產監測預警通用性平臺和本地移動網絡,建立大運河遺產監測預警通用平臺,實現遺產定位、預警跟蹤、監測管理、監測報告等功能。 拓寬大運河文化脈絡,探索大運河經濟新業態 擦亮運河文化IP,喚醒城市發展記憶 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修復和活化利用,整合周圍的老街、老巷、老廠“三老”資源,吸引文化創意型企業入駐,開展文化創意活動,打造出“古運河上的老作坊,常州的新文化港”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創新業態。如作為常州市唯一電子工業遺存建成區的“國光1937科技文化創意園”,將建于1971年的熱處理車間打造成了木棉花創意餐廳;把建于1981年的沖壓車間和機修車間變身為米圖空間;利用金屬屏蔽加工車間建成國光歷史陳列館等,為工業遺存注入更多文化內涵,書寫時光記憶。 舊工廠蝶變“煥”新顏的遠不止這些,以文化傳媒、影視動畫等創意型企業為主,電子商務、互聯網等科技型企業為輔,文創與智慧科技融合發展的產業園區“博濟·五星智造園”的前身是江蘇最早生產“的確涼”的原合成纖維廠。目前,該園區已入駐企業200余家,其中文創企業占比70%以上,解決就業人數1500多人次,年產值近1億,稅收超1500萬。 唱響運河文旅品牌,創建工業文化景觀 常州將工業遺產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聚焦文旅文創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業態,并探索出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 2018年,“運河五號”恢復通航古運河上唯一的水上游船項目,西起運河五號碼頭,東至東坡公園,全長7.5千米,游客不僅可以觀賞到運河兩側的夜景,還可以領略到常州特有的地域文化魅力。 在運河兩岸有一條以制作篦箕和木梳而聞名的街巷——“篦箕巷”。常州梳篦是江蘇省常州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坐落于常州梳篦廠內的常州梳篦博物館,集中展示了梳篦的工藝歷史、杰出成就和瑰麗風采,是常州市首個“工業旅游示范點”。 構筑雙創生態系統,激發文旅發展動能 依托工業遺產改造,大力推進雙創建設,逐步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培育鏈條,打造“科技+資本+項目+人才”眾創空間發展模式,構建科技、人才、資金、文化、信息等資源共享的生態系統,建設開放式智慧科技園區。通過引進蘇州火炬集團,先后建成“新博·智匯谷”(原常州礦山機械廠)、“博濟·五星智造園”(原合成纖維廠)、“博濟汽車后市場文創園”(原凌龍涂料廠)、“博濟南岸里”(原常州梳篦廠)等雙創園區,吸引了一批信息科技、互聯網、信息安全技術、高端IT產品工業設計等創新企業和文化創意、商務服務、旅游休閑、汽車后市場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入駐,打造城市產業新業態,為城市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五、汲取大運河文化力量,構建大運河開發新體系 扎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堅持把新發展理念貫徹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全過程,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將“科學規劃、突出保護、強化傳承、合理利用”作為發展理念,努力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游帶。 堅持以創新發展為動力源泉,引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扎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始終把創新擺在首位,強化系統思維,突出頂層設計,建立長效機制,切實將大運河規劃與運河沿岸城市更新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城河互動,促進運河沿岸經濟轉型升級,再現大運河繁榮盛景。 堅持以協調發展為內在要求,引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大運河連接了黃河、淮河、長江等五大水系,流經北京、江蘇、浙江等六個省市。扎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始終堅持走融合發展之路,打造一批基礎設施現代化、管理規范的休閑旅游街區和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個性鮮明、吸引人氣的“爆點”場景,擦亮“龍城夜未央”品牌,讓常州成為人人向往的文旅消費目的地。 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底色,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扎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遵循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文明原則,加大運河綜合治理力度,大力實施河道治理管護、交通航運整治等工程,加強大運河沿線景觀設計,培育綠色發展產業,努力將大運河文化帶打造為林水相依、綠廊相連、綠塊鑲嵌、景色優美的綠色長廊。 堅持以開放發展為必由之路,引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扎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主動融入“一帶一路”,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用好、用活各項政策措施,加強運河沿岸城市之間的經濟、文化等多方位、深層次的融合發展,攜手打造大運河文化帶。著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平臺,推動港口建設與運河沿線融合發展,最大限度發揮沿運河城市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建設的橋頭堡作用,加快形成大運河沿岸城市融合發展新格局。 堅持以共享發展為最終目標,引導建設大運河文化圈 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是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具體措施,應將全民共享作為衡量和檢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標尺,統籌大運河文化帶的產業功能、城鎮功能、生態功能、交通功能和文旅休閑功能,不斷改善大運河文化帶區域內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實現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成果惠及百姓,讓廣大人民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大運河,正在走進一個新時代。它對兩岸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兩岸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記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既是一項文化工程,同時也是一項精神工程、發展工程。 未來,常州在大運河文化檔案的開發利用方面要持續發力,努力將大運河文化資源的“內力”轉化為旅游發展的“張力”,積極探索文旅融合模式,不斷賦予大運河工業遺產時代價值,按照長三角文旅中軸描繪的藍圖,踐行“全域皆景、處處可游”全域旅游發展理念,將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大運河文化帶、寧杭生態旅游帶、環太湖生態文化旅游圈有機串聯起來,打造世界一流的“文化生態帶”“江南風情帶”“文旅產業集聚帶”,以“國際化”為特色,以“江南風情,常州魅力”為核心,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風情”“江南風情”和“特色人文旅游勝地”,推動常州從長三角地理中心向文旅發展高地跨越,打造常州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新名片。
參考文獻 [1]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典型經驗之六 江蘇常州:千年運河留韻 百年工業煥新[J].經濟管理文摘,2021(18):3-6. [2]耿敬北,陳子娟.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生態空間規劃及建設研究[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5(01):51-54. [3]章玨,呂勤智.大運河文化遺產景觀審美體驗路徑探究——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西興過塘行碼頭片區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3(01):220-222. [4]方曉偉.大運河江蘇段“紅樓文化”旅游資源及其旅游功能開發研究[J].紅樓夢學刊,2023(01):41-53. [5]王浩.京杭大運河文化景觀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以大運河常州段為例[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2,24(10):25-31. [6]孫晨.基于大運河文化的常州奔牛公園主題廣場公共藝術設計研究[D].常州:常州大學,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