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傳統非遺蘇繡的當代傳播與表達
详细内容

傳統非遺蘇繡的當代傳播與表達

时间:2023-04-19     作者:呂曉萌 經赟 南京市博物總館【原创】

摘要:蘇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起源于蘇州,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盎S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是對蘇繡技藝的絕妙形容。蘇繡之美令人驚嘆,但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給文化多樣性帶來了危機,使得這項非遺的傳播面臨巨大挑戰。要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優秀傳統文化,就需要專業人才隊伍接力,博物館同樣可以參與其中,通過活態展示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與公眾產生情感聯結,F以南京六朝博物館“針跡·珍記——非遺傳承人蘇繡名家朱壽珍藝術作品展”為例,淺析當代非遺保護的新路徑,并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自古以來有“絲國”之美譽。大約在商代,就已出現用彩色絲線在絲織物上繡制圖案的刺繡工藝,最初的刺繡工藝主要用于服飾;至宋代,刺繡工藝逐漸向具有觀賞性的藝術品方向發展;明清時期,根據刺繡工藝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蘇繡、粵繡、蜀繡、湘繡四大名繡爭奇斗艷。

以“精細雅潔”著稱的蘇繡發源于蘇州吳縣一帶。江南地區優越的地理環境、優質的蠶桑絲蛹、溫婉的水鄉品性造就了蘇繡。近代以來,蘇繡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流派紛呈,名手競秀,題材廣闊,獨領風騷,成為最具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蘇繡藝術既具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又折射出新時期的時代風貌,是博物館傳播非遺文化的生動切入點!搬樭E·珍記——非遺傳承人蘇繡名家朱壽珍藝術作品展”以小切口揭示大內涵,以身邊事訴說歷史感,集中呈現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項目傳承人朱壽珍的百余幅刺繡作品。

朱壽珍出身刺繡世家,少時受教于蘇州刺繡研究所,師從任嘒閑大師,后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進修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知名學府,多次榮獲國內外各類最高工藝美術及藝術獎項。其深厚的藝術積淀和創造性思維與六朝博物館開放、多元、包容的文化氣息不謀而合,讓古老蘇繡插上了時代審美的翅膀,彰顯出非遺傳承的巨大魅力。

展覽語言突顯蘇繡文化意蘊

在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人有兩種思維過程:一種是初級思維過程,其媒介為圖像;另一種是次級思維過程,其媒介為語言文字。圖像難以表達也難以傳輸,而語言文字雖溝通方便,卻容易丟失大量信息。人的心智需要從初級思維迭代到次級思維,這樣才能進行抽象和深入的思考,最終有助于心智成長。正如好的文章能夠呈現出鏡頭般的畫面感,好的展覽也能平衡初級思維和次級思維的優缺點,實現形式與內容、展品與立意的高度契合。

“針跡·珍記——非遺傳承人蘇繡名家朱壽珍藝術作品展”不同于傳統藝術展對作品的簡單陳列,其是將作品與非遺技藝及藝術家經歷相結合,進而挖掘出蘇繡文化內涵。作品圖像與展板文字匯聚成的展覽語言從兩個維度傳遞出美學理念,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點。

以展品為起點,選好切入點

精品蘇繡制作技藝精湛,耗時長,造價高,注定成為“陽春白雪”。作為致力于讓傳統文化跟上時代潮流的博物館,如何讓文化遺產接地氣、聚人氣是策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六朝博物館展覽注重對內容的深刻解讀,其通過文字串聯展品,打破了高雅藝術與觀眾之間的疏離感,賦予了展覽整體性和可讀性。

展覽展出的作品題材眾多,策展人按照畫面內容梳理文字脈絡,將作品分為宗教、傳統書畫、西方名畫、人物、動物、文物、民俗、原創作品等幾大類別,再引經據典,將蘇繡所蘊含的人文歷史與技藝特色等融入其中。例如,《中國皇后與皇子》是朱壽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懷抱皇子的皇后溫柔秀美,二人所著服飾上的龍紋刺繡栩栩如生。該幅作品由多種自創針法和傳統針法層層堆積、融合繡制,屬精微繡,針跡可見微毫米,細膩極致。為突出重點,策展人不僅將作品置于展廳醒目位置,還在展板中引用西漢劉向《說苑》、東晉王嘉《拾遺記》中的典故,引申說明蘇繡是自古以來享有“帝王之繡”美譽的御用繡品。圖像與文字結合的展示方式讓觀眾對這幅作品和“帝王之繡”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認知。

展覽版面以段落的形式進行引導,知識點簡潔明了,文字、作品、場景蘇繡的多維度內容引發了觀眾對傳統文化的進一步思考。除作品展示外,展覽還通過繡房場景與蘇繡文創區的展示,反映了傳統蘇繡藝術與現代生活的聯系。

以人為本,多樣化呈現城市記憶

“以人為本”是現代博物館的核心理念,強調的是“從物(藏品)向人(公眾)”的轉變,即從過去僅依賴藏品來傳遞“物”的信息,轉變為借助不同媒介與人性化的闡釋,傳輸除科學數據以外的更多的人類情感信息;從過去僅專注于對物品的搜集、研究和開放展覽,轉向對當代社會問題的重視與關注[1]。

“針跡·珍記——非遺傳承人蘇繡名家朱壽珍藝術作品展”是一個主題明確、內容豐富的展覽。展品包括人物肖像、西方油畫、東方原創等;從內容看,其不僅是對蘇繡作品的簡單陳列,還包括刺繡藝術在常規中尋求突破的創新精神的表達。展覽以女性視角講述歷史,通過非遺傳承人的手工作品反映個體的人生經歷,呈現“物”與“人”的關聯。展覽的第一單元“針跡”著重強調“物”,通過9個子單元版面溯源蘇繡的歷史、技藝特色及蘇繡蘊含的民俗內涵。展覽第二單元“珍記”由“物”指向“人”,著重展現朱壽珍的個人藝術風貌,彰顯其工匠情懷和創新精神。兩個單元的架構簡潔明了,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每個子單元的文字說明都融合了展品的畫面內容,通過對作品的詳細解讀使觀眾在觀展過程中不僅能了解傳統非遺技藝,提升非遺保護自覺性,更能通過對立體而多面、可觀可感的非遺故事的解讀,完成自我生命的觀照與思考。

展覽故事中的女性視角

在我國,女性藝術創作者古已有之,尤其明清時期女性繪畫空前發展,畫家人數和作品數量都遠超歷代女性畫家及作品的總和,然而這些女性畫家局限于名媛、姬侍等身份,她們的表達十分有限。女性藝術與中國的發展、近代社會的革新與進步密不可分。2019年,南京六朝博物館策劃舉辦了“與美共美——南京女性藝術家人物花鳥作品展”,近年來舉辦的藝術展中也多有女性藝術家參展,可以說女性藝術家的思想、創作和發展狀態是博物館策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針跡·珍記——非遺傳承人蘇繡名家朱壽珍藝術作品展”不僅是非遺主題展,也是為女性藝術家和觀眾而辦的女性題材展。展覽探討新時代女性的精神世界,講述朱壽珍女士在藝術創作和傳統文化持續性表達上做出的貢獻。展覽第一單元引出古代閨閣繡、近代“繡圣”沈壽等女性藝術家的刺繡歷史,第二單元著重刻畫朱壽珍女士在蘇繡之路上的突破創新和心路歷程。作為當代獨立女性的縮影,朱壽珍的故事鼓舞著每一位前來觀展的女性觀眾致力于自己所熱愛的事,享受做事情本身的樂趣并把熱愛的事做到極致。

展覽選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代女性藝術家在美學和精神層面的新的感知與表達,她們細膩多維的觀察和思考豐富了非遺歷史的書寫形式。女性在藝術領域取得的成就是非遺傳承的一部分,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展覽旨在說明女性不僅是藝術家,更是社會革新的參與者。隨著社會發展、觀念變革及法律的不斷賦權,有關女性議題的討論逐漸進入主流公共議題之中,這種跨度和張力賦予了女性藝術家創作不竭的生命力。

展陳設計強調蘇繡藝術之美

展覽語言不僅體現在展覽版面的字里行間,更直觀地體現在展陳設計之中。蘇繡有著“平、順、和、柔、勻、光”的特點,是布與線之間相互交纏、相融而生的藝術。展覽形式設計以蘇繡的藝術特點與發源地為出發點,其充分利用抽象化的絲線、花窗、太湖石等元素,將意境進行詩意化表達。

從造景到造境,營造沉浸式體驗

為使觀眾有身處江南探尋蘇繡淵源的觀展體驗,展覽形式設計借鑒中國古典園林的營造法則,妙用空間構景手段,將想象無限延展和擴大。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巧妙地利用線條和空間轉換,策展人在展覽參觀流線中穿插了三組場景,使得展線有變化、有起伏,隱曲而耐看,進而吸引觀眾主動探索。

繡坊場景的藝術裝置可以引發視覺沖擊,挑起觀眾情緒,塑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藝術氛圍。墻面的開口是連接內外空間的窗口,亦是園林意蘊的框景,使得空間流動、景觀相融,為觀眾創設了一個優雅而寧靜的空間。書房場景的布置借用布料、燈光等細節表達藝術上的“水”性。光影與空間融合,靈動深邃,傾掛錯落的布幔仿佛涓涓而下的細流,整個空間以“水”的特質比喻女性藝術家“溫柔而堅定”的內在品格。在蘇式園林場景中,懸吊裝置上的太湖石輪廓化繁就簡,呈現出幾何體塊的簡約大氣,將水體的形意默默融入空間。路易·康說:“世間萬物皆為光,皆可投射出影,而影屬于光!痹谶@里,燈光穿透層層疊疊的雕刻線條,仿若陽光從園林的山石樹木中傾瀉而出,柔和、溫暖;而光暈漫開,光影交錯折射,其韻律與秩序以及明暗變化間呼應了園林造景所追求的無中生有、虛實相生,成為營造空間氛圍的催化劑,促成心境契合。

展覽場景設計以暗喻的手法轉譯東方美學,并賦予了創新性的現代設計語言。在展線和場景營造上突出留白的美學思想,使觀眾意會到空間意境與展品意境的高度融合。

合理運用色調搭配,提升藝術氛圍

色彩在視覺藝術中的運用往往能先聲奪人,其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激起人們情感變化的力量。在展覽形式設計中,色彩特性的對比調和規律的應用不僅能對觀眾的心理情緒有所作用,而且能借助視覺對內在信息進行傳達。

展覽的整體色調以單色為主,運用低飽和度的色彩呈現柔和的調性,突顯女性藝術家溫柔堅韌的品質。同時增加漸變的色彩處理,豐富展廳層次,增強柔美的視覺效果,達到接近于“上善若水”的境界。又因展覽的展期橫跨春節,采用紅色可以引發觀眾關于節慶的聯想,渲染節日氣氛。

展覽設計初期,設計者設想展廳中所有介質的色彩是其初始色彩屬性,當他們進入某一特定環境后最終呈現車的狀態又將發生變化。影響展廳空間色彩呈現的因素通常有以下幾點:材質、光線、面積、周邊環境。以蘇繡展為例,各類蘇繡材質與相對應的優缺點如下表所示。

表 展廳各類材質及其色彩還原度(作者自繪)

平面類型

材質

色彩還原度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展標

宣絨布

本色,受打印設備影響較大

選擇面廣,畫面細節表達較好

價格較高,進行大面積施工時難度較大

單元展板

燈箱軟膜

受環境光線影響較明顯

價格較低,安裝方便

受周圍燈光色溫影響較大

次級單元展板

PVC

本色,受打印設備影響較大

價格較低,安裝方便

尺寸受限,制作較大畫面有拼縫

墻面

乳膠漆

受環境光線影響明顯

顏色選擇種類多,整體性較好,可呈現肌理細節

無法印制復雜畫面,工期較長

道具

麻布

本色

受周圍環境、光線影響較小,質感好

可選擇顏色較少

各材質的巧妙運用既可以增加同色系間的差異感,又能弱化不同色系間可能產生的不和諧因素。

元素選擇遵循化繁為簡的邏輯轉換

“點、線、面”是繪畫構圖的基本圖形元素。點動成線,線動成面,蘇繡亦是點、線、面的構成藝術。設計者將刺繡中的針、線、布以幾何形態的點、線、面進行高級抽象構成,形成聯系具象到抽象的橋梁。針尖落在布面之處,線的截面可概括為點;針、繡線可概括為線;繡繃、布面可概括為面,轉化成幾何元素即為圓、直線、多邊形等。按照美學原理對這些幾何元素進行分解、編排、組合、重構和變化,創造出既不脫離蘇繡傳統藝術內核,又具有較強造型特征和個性表現的平面設計。

在展覽形式設計上,設計者使用異形花窗造型的展板契合暗藏的園林主題,使用圓形二級展板中多為長方形的作品。此外,通過增加立體道具和空間場景豐富平面化的刺繡作品,讓展覽層次更具多元性和觀賞性。從觀眾視角審視展廳,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盒子,而是承載了具象的重鑄場景,令觀眾在觸手可及的有溫度的藝術體驗中觸及傳統藝術的文脈。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至今日,蘇繡的美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匠人的作品依舊有著不可替代的耀眼風采!搬樭E·珍記——非遺傳承人蘇繡名家朱壽珍藝術作品展”以精品力作為核心,以歷史發展為脈絡,以場景復原為共鳴,以文創作品為點綴,通過創新非遺藝術的媒介與形式,探索非遺文化回歸生活的理想方式。

展覽不僅展現了朱壽珍的個人藝術風貌,同時從側面彰顯出中國纖韌并濟的文化形象。隨著非遺這條“河流”的回歸,相信觀眾將會在博物館的演繹之下,接受更多美的灌溉與滋養,在潛移默化的情感滲透中默默守護中華文明,擁有更豐盈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方云.跨學科視域下的博物館非遺類展陳——以“云澤芳韻土布展”為例[J].東南文化,2018(01):110-115+127-128.

[2]劉悅.繪畫形式語言分析[M].天津:天津人文美術出版社,2020.

 


站群導航
版權所有:《文化產業》雜志社    糾錯電話:0351-4120998 郵 編: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柳巷南路云路街2號  投稿郵箱:whcytg@163.com

晉ICP備2021019266號-1 | 國內統一刊號 CN 14-1347/G2 |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1674-3520

廣告經營許可證號 1400004000083 | 郵發代號 22-415 |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12377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www.aimei99.com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蒼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鈕 seo seo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试看_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_精品天堂无码久久亚洲欧洲_国产欧美精品V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