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視域下三江縣侗族大歌傳播策略分析时间:2023-04-18 三江縣侗族大歌概述 三江侗族自治縣是廣西唯一的侗族自治縣,也是全國5個侗族自治縣中侗族人口最多的縣份。2006年,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申報的侗族大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且由三江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中心進行保護。 侗族大歌是一種在中國侗族地區由民間歌隊演唱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侗族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就是模擬自然界的聲音,如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侗族大歌以自然、勞動、愛情和友誼為歌唱內容,表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侗族大歌只有在團體會議、大型慶典或貴賓接待會上才能到侗族村寨的標志性建筑——鼓樓里進行演唱!帮堭B身,歌養心”是侗族的一句俗語,即侗家人把“歌”比作“飯”,認為二者都是維系侗家人生命活動的重要部分。侗族大歌不僅是一種音樂表現形式,還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及表達方式都與侗族人民的生活習慣及生活環境有著緊密聯系。可以說,侗族大歌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它對傳承侗族文化與民族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其他民族的人了解侗族社會結構有著重要作用,在社會、教育與思想等層面均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三江縣侗族大歌傳播現狀分析由于侗族大歌形式獨特,其傳承只能靠長者口口相傳,沒有特殊的技巧與規則可言,因此其保護和傳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侗族大歌的傳承仍舊以“師帶徒”的形式進行,并且師徒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親屬關系。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侗族大歌利用現有的資源進行多維度傳播,主要通過“非遺進校園”、公益培訓班等常規傳播形式進行傳播,也嘗試使用現代化媒介手段進行輔助傳播。 網絡直播的合理化利用 網絡直播是基于現代互聯網環境,利用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上的直播應用程序進行的信息實時呈現與交互式傳播[1]。網絡直播以視頻互動為特點,用戶既可以對直播內容進行實時評價,也可以與主播以及收看直播的用戶溝通互動,通過營造直播氛圍來提升受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相對于傳統媒介傳播而言,網絡直播具有高效性、交互性等傳播優勢。 侗族大歌免費培訓班于2016年8月正式啟動,采用傳統的面授課教學方式開展培訓。2020年初,柳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攜手柳州市群眾藝術館、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館,采取免費培訓線上直播課的方式,由非遺傳承人出鏡進行直播教學,方便讓更多的人學習侗族大歌,并使之代代相傳[2]。這是一種開拓創新、非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是一次創新侗族大歌傳播途徑的有效嘗試。該項目開辦多年,已成為非遺保護工作的品牌項目之一,受到了侗族地區群眾的普遍歡迎。不斷推進以網絡直播為媒介載體的非遺系列活動,是促進非遺產生深遠影響的有效途徑[3]。侗族大歌免費培訓有利于迎合觀眾的審美情趣,吸引各階層觀眾群體,擴大侗族大歌的受眾面,而網絡直播以講解、演出、互動等方式活態化了人們固有認知中那些冰冷又偏遠的非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真正走進觀眾的內心。 侗族大歌教育價值的充分發揮 在現代教育盛行的今天,音樂課堂上充斥著流行音樂,學生很少有學習少數民族音樂的機會,加之侗族大歌無文字記載,僅靠口口相傳流傳至今,故其傳承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危機,境況令人擔憂。 近年,“非遺進校園”成為眾多音樂類非遺發揮教育價值的重要形式。在三江縣的中小學,侗族大歌成為其音樂課堂教學的一部分,由當地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擔任教師,以面對面的授課方式讓學生了解侗族文化,學唱侗族大歌。由此,民族文化在校園內生根發芽,發揚光大,“非遺”也得以代代相傳。 侗族大歌走進校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豐富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也可以從根源上保證侗族大歌的活態傳承,給侗族大歌的傳承帶來生命力,并帶領廣大學生尋找民族之根,增強文化自信,塑造文化認同。以年輕一代為傳播對象,能夠對非遺技藝的傳承起到強有力的促進作用,吸引年輕觀眾領略侗族大歌的魅力,讓他們對非遺產生興趣,從而挖掘出潛在的受眾。營造向善向美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助于年輕人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為侗族大歌的傳承累積后備人才力量,有利于侗族大歌活態傳承。 多樣化的文旅平臺 文旅演藝是文旅業與演出行業深度融合發展起來的一種大中型演出活動,其目標受眾多集中于某一區域,主要展示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文化,地點通常位于景區內部或景區附近地區,有助于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演藝活動既能更好地賦能文旅項目,又能賦予城市獨特的精神屬性[4]。《文化和旅游部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其主要目標,即到2025年,旅游演藝市場繁榮有序,發展布局更為優化,涌現一批有示范價值的旅游演藝品牌,形成一批運營規范、信譽度高、競爭力強的經營主體;旅游演藝產業鏈更加完善,管理服務體系基本健全,在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彰顯,對相關產業行業的綜合帶動作用持續發揮。這充分顯示了文化旅游產業鏈對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及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 三江縣組織侗族大歌大賽,為人們提供了侗歌交流平臺,有利于挖掘具有侗族大歌藝術才能的人才,促進本地區同胞對侗族大歌的了解和學習,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也有利于推動人們將侗族大歌傳承好、弘揚好,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近年來,三江縣堅持“生態立縣,旅游富民”發展戰略,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進一步促進了侗族大歌的傳承和弘揚。融媒體時代下,依托抖音、微博、微信等各類平臺,文旅演藝推出文旅攻略和演藝視頻,成為闡釋城市文化底蘊,推動城市文化傳播的有效方式。 總體來說,三江縣侗族大歌在文旅行業、公益培訓班等方面均發展良好,在新媒體部分也略有嘗試,但形式較為單一,特色不夠突出。 三江縣侗族大歌宣傳發展所面臨的困境 經費不足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費是三江縣侗族大歌宣傳的重要基礎,經費投入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侗族大歌的發展,整個宣傳過程包括產品生產、市場營銷和運營管理等,均需要經費的支持。目前,資金短缺已經成為制約三江縣侗族大歌宣傳工作的一大問題。 專業人才匱乏 首先,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變化,很多侗族大歌在生活中失去了用武之地,以至于被人們所淡忘。不少歌師已步入耄耋之年,傳承危機和后繼無人是侗族大歌正面臨的首要問題。其次,受現代化進程的影響,侗家人的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人口頻繁遷移也導致侗族大歌的傳承人不斷流失。最后,隨著時代的進步,當前社會對傳承人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要求傳承人在宣傳工作中具有創新能力、管理與協調能力以及市場運營能力,還要求其對網絡熱點有絕佳的抓取能力,但就目前而言,對侗族大歌傳承人的培訓仍有所欠缺,這直接影響了宣傳效果。 三江縣侗族大歌傳播的發展機遇 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布局應著重運用新媒體,拓寬傳播渠道,擴大影響力,打響知名度。在運用新媒體時,應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身特色,創作出適用于不同新媒體平臺的優質內容,同時提高宣傳效率,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融媒體時代煥發新的活力。以文化館為基礎,以博物館和藝術館為核心,以網絡技術為支撐,運用最新技術,有效整合多媒體資源,實現對三江縣侗族大歌全景、立體、沉浸式的展示與宣傳,促進對其的數字化展示和線上宣傳。 利用新媒體傳播的高效性和及時性 新媒體時代下,傳統線性大眾傳播中的“點對面”模式徹底讓位于跨越時空限制的“點對點”多種傳播模式,現代技術的發展使傳播形態發生了變化[5]。與侗族大歌相關的同一信息源頭依托不同的新媒體平臺可以實現多次發布,這極大地提升了宣傳的高效性。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多種媒介實現對與侗族大歌相關的內容的制作與發布,還可以通過不同的宣傳方式實現侗族大歌的傳播與接收,從而極大地提高傳播的及時性。準確的內容分發機制也十分重要,其不僅可以給觀眾帶來更加全面準確的非遺呈現,幫助當地的侗歌愛好者和其他群眾了解侗族大歌的相關內容,還可以為觀眾提供精準推送和個性化服務,從而提高觀眾的忠誠度,提升觀眾的個性化體驗,實現觀眾市場細分,準確推送能符合目標觀眾喜好的節目,使得侗族大歌的推廣更加廣泛,目標受眾更加準確。 利用數字技術的交互特點輔助傳播 去中心化、多元化的新媒體傳播格局突破了傳統媒體所呈現出的信息單向傳播格局,新媒體所積極提倡的用戶體驗與交流互動,使其在傳播形式上表現為雙向乃至多向互動性[6]。媒介融合的三重維度是丹麥傳播學教授延森提出來的,即通過身體實現的人際傳播、模擬大眾傳播與數字化傳播[7]。融媒體所形成的多維度傳播模式,給侗族大歌的傳播提供了更為立體、綜合的發展空間。 合理運用前沿科學技術 使用5G、AR/VR技術為宣傳賦能,能夠極大地拉近受眾與侗族大歌之間的距離。使用數字化技術對侗族大歌進行記錄,將無形的信息轉變成生動的圖像數據,形成多維感知的數字資源,再使用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可視化原理將其展現出來,可以實現一種超越傳統實體、實地體驗的新體驗,這源于數字化的可復制性、多感知性、廣泛性、移動性等諸多優勢特點[8]。侗族大歌作為一種無形的表演類活態非遺,在智能技術的支持下,能夠更加生動地呈現出來。立體逼真的虛擬現實場景能夠讓受眾如身臨其境一般,從而提升受眾的互動體驗;能使受眾更加深刻地了解侗族大歌,獲得多感官、共情式的活動體驗。當前,三江縣侗族大歌及其文化創意產品的營銷仍主要停留在線下活動階段,對新媒體營銷功能的運用不足。侗族大歌作為傳統民間文化,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增加對其進行宣傳的可行性。 落實三江縣侗族大歌財政保障工作 首先,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增加侗族大歌扶持資金。制訂資金分配工作計劃、資金管理辦法和其他相關制度文件,對扶持資金進行嚴格管理和使用,確保資金使用安全、精準、高效。其次,鼓勵社區組織、民間團體等各方主體關注侗族大歌,并參與到三江縣侗族大歌的傳承與宣傳工作中,給予侗族大歌宣傳工作以足夠的資金支持,以確保其宣傳工作高效進行。 注重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才隊伍質量 要對三江縣侗族大歌傳承人進行深入的發掘與保護,制定傳承人才培養細則和激勵機制,增強傳承人履行宣傳義務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完善并創新三江縣侗族大歌人才引進及繼續教育機制,努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復合型三江縣侗族大歌活態傳承專業人才隊伍,為侗族大歌活態傳承及宣傳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時要激發侗族人民對侗族大歌的興趣,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侗族大歌的保護與傳承中來。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當今研究的一大熱點問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更是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本文針對三江縣侗族大歌的傳播現狀以及傳播方法,試圖為深入發掘與合理開發利用三江縣侗族大歌資源,實現三江縣侗族大歌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協同發展提供有效思路,這對有效破解制約三江縣侗族大歌傳播的瓶頸,探索三江縣侗族大歌宣傳的創新模式,實現三江縣侗族大歌強區和民族文化強區戰略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 嚴小芳.場景傳播視閾下的網絡直播探析[J].新聞界,2016(15):51-54. [2] 廣西三江:線上培訓促傳承[EB/OL].(2021-01-15)[2023-03-01]. [3] 張聞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研究——移動互聯網傳播與品牌化推廣[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6. [4] 畢劍.旅游演藝:概念辨析、類別梳理與關系模型[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1):61-68. [5] 王海燕.融媒體語境下云岡石窟文化的傳播策略[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3(06):52-55. [6] 李艷峰.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轉型升級策略研究[J].今傳媒,2017,25(08):91-92. [7] 楊震.融媒體背景下山東廣電產業發展策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 [8] 王巖巖.虛擬現實科技融合視域下傳統文化數字保護與推廣策略[J].創意與設計,2020(02):2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