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贛南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創新策略研究时间:2023-04-17 我國的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革命歷史進程中形成的革命經驗、革命理論與革命精神。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近現代的繼承、弘揚與發展,紅色文化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厚重的歷史積淀與豐富的革命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傳統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已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新時代,如何借助多媒體、智媒體以及全媒體的優勢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已經成為新時代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的重要命題。 贛南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 贛南紅色文化 贛南位于江西南部,主要由地級贛州市下轄的3區13縣2縣級市組成,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贛南地區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所在地和反圍剿的主戰場,同時也是紅軍萬里長征的出發地。贛南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既是對初期紅色文化的深入發展,也是后期紅色文化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在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中,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贛南紅色文化既是區域的,又是國家的,在這片熱土孕育的蘇區精神與長征精神與其他精神一道匯聚成偉大的紅色革命精神,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 數字化傳播 當今,以新媒體技術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已經廣泛普及,文化傳播方式及內容更加多元化,單一的內容呈現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受眾獲取信息的需求,受眾在獲取信息時更注重圖像與文字的數字化,以及其帶來的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體驗。 數字化傳播是新媒體時代特有的傳播方式。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載體相融合,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交互式傳播。數字化傳播的優勢在于其能突破傳統傳播方式的時空限制,將傳統的單向信息傳播方式轉化為雙向的交互式傳播,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 贛南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在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利用數字化傳播方式將紅色文化資源轉變為生動直觀的視覺要素,使紅色文化的傳播從“活起來”到“火起來”,對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有著重要意義。 贛南地區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具有深厚內涵的紅色資源是我國寶貴的財富。贛南地區被列為全國12大重點紅色旅游區、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30條紅色旅游精品路線之一,共有革命遺址666處。瑞金共和國搖籃旅游區、興國將軍園、于都長征第一渡、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尋烏調查紀念館等是贛南極具代表性的旅游景點。 有助于推動贛南紅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紅色資源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而紅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是紅色文化傳播的首要任務。贛州市是江西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地域面積廣闊,但地形較為復雜,山地、丘陵居多,而紅色旅游資源分布在多個不同的縣市區。由于地形限制,交通不發達,游客在參觀紅色景點時需要在各個旅游景點間輾轉,舟車勞頓,從而難以獲得較好的紅色旅游體驗。同時,受革命戰爭時期歷史原因與地理環境的影響,部分紅色資源位于較為偏僻的鄉村或山區,面臨尚未開發或開發不完善的情況。因此,受地域分布限制,贛南紅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面臨著龐大且繁重的工作量。 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呈現可以將現存的紅色資源通過文字、照片、視頻、音頻等多樣的形式進行全面且完整的保存,同時,利用VR、AR、5G、AI等數字化技術,可以對歷史較為久遠、已經損壞甚至瀕臨消失的紅色資源進行專業的修復,甚至可以對其進行“再現”“再造”,使紅色資源重煥生機。此外,還能通過建構紅色文化數字化場景——虛擬體驗式的紅色文化數字化展館,進一步推動和加強紅色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因此,贛南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有助于解決贛南紅色資源保護過程中的難點與痛點,對區域紅色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有助于加強贛南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 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有利于提升紅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傳統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多通過紀念館、舊址、書籍、影視作品、戲劇等形式傳播。新媒體時代,數字化媒體和移動終端的普及,以及VR、AR、5G、AI等數字化技術的加持,為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當下,贛南紅色文化傳播主要通過戲劇、影視作品、課堂、旅游等途徑進行。而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日益發展,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贛南紅色文化加以搜集和整理,將其制作成數字信息、數字影片、數字圖片的形式供受眾閱讀和學習,同時將數字化的紅色文化信息通過新媒體進行傳播,進一步強化了贛南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同時,贛南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也讓紅色文化學習方式更為便捷、新穎、直觀和生動,進一步創新和拓寬了紅色文化學習渠道,能夠使受眾更好地了解和學習紅色文化。 有助于進一步加強黨的輿論引導能力 紅色文化是主流的、先進的價值形態。贛南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能更直觀地展示贛南不同區域的革命歷史,大量歷史文獻資料、信息記錄、革命舊址的數字化再現能夠讓更多受眾更加生動直觀地感受蘇區精神、長征精神的內涵和意義,發自內心地了解學習紅色文化,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受眾的愛國熱情。新時期,紅色文化與數字化技術的有效結合,對進一步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力與引導力,有效扭轉受眾對傳統說教式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認知偏見,進一步加強黨的輿論引導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贛南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困境 質量參差不齊,視覺元素較單一 在數字化傳播快速發展的今天,大眾審美越來越趨于視像化,文字審美日漸式微,受眾更傾向于直觀的視覺、觸覺等多重感官體驗帶來的快感。 當前,贛南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主要借助傳統媒體,雖然也涉及新媒體,但是大多集中于對景點粗淺的介紹,內容和形式略顯單一和乏味,沒有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展現紅色資源。因為距革命戰爭時期較久遠,年輕受眾普遍對贛南紅色文化背后的深刻內涵缺乏真切的體會, 對紅色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意義也不夠重視。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在傳播內容層面上,對贛南紅色文化的內涵解讀不夠深入,紅色文化視覺元素較為枯燥和單調。第二,基于數字視覺元素的紅色文化傳播多浮于表象,只是對紅色文化進行簡單的視覺化,難以體現紅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精髓。第三,傳播方式較為單一。例如贛南紅色景點、革命舊址的展示方式仍以實物和道具展示為主,難以滿足受眾的情感需求。所以應加強利用數字化技術傳播贛南紅色文化,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紅色文化場景建構欠缺,使用率較低 智媒時代,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應以場景構建作為基礎。2014年,羅伯特·斯考伯與謝爾·伊斯雷爾合著的《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移動、傳感、數據和未來隱私》一書出版,場景作為專用名詞開始進入傳播學研究者的視野。場景時代依賴“場景五力”,即大數據、定位系統、社交媒體、傳感器和移動設備。 一方面,現階段的贛南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多是將原本的內容照搬至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內容平淡,難以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另一方面,贛南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仍存在普遍“重建輕用”的問題,部分景點、舊址設置有數字化展示,但多粗略簡單,僅重視紅色資源的收藏和展示,受眾體驗感不佳。同時設備更新、維護力度不足,對后期運營維護及數據更新的重視不夠,這也是受眾在參觀紅色景點時難以真正“入腦入心”的直接原因。 紅色資源分散,數字化傳播力較低 贛南紅色文化資源豐厚,分布范圍十分廣闊,各縣區都有極為豐富寶貴且具有代表性的紅色資源。但贛南紅色資源集中度不高,許多紅色資源位于偏遠的山區或鄉村,再加上革命舊址的不可移動性,加大了紅色資源保護與開發的難度。同時,紅色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加之其年代較久遠,而地方對紅色資源的整合、保護和開發能力有限,這也使得紅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具有相當大的難度。當下,數字化傳播方式的利用仍不夠充分,贛南紅色文化傳播方式仍是以“傳者”身份為中心的單向傳播,導致紅色文化傳播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依托數字化技術與紅色文化進行深度融合,打造交互式、沉浸式體驗,實現從傳統的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到交互式傳播與沉浸式傳播,能夠刺激觀者感官,激發受眾共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數字化技術賦能贛南紅色文化傳播的創新策略 堅持保護、開發與整合相結合的原則 紅色資源是極為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一些分布零散但又極具歷史價值的贛南紅色資源,如革命舊址、建筑、烈士墓等,由于地處偏遠無人看管,加之年代久遠,或坍塌,或毀壞,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對于這些珍貴的紅色文化遺產,要充分進行保護、開發與資源整合。 一是梳理紅色資源。不僅要梳理贛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歷史遺跡,同時還要收集、梳理、挖掘與整合贛南各地的紅色原始材料,如歷史書籍、圖片、標語等材料,進一步優化贛南紅色資源結構,為紅色文化數據庫的建立奠定基礎。 二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分散在贛南各地的紅色文化資源中的相同、相通的人物、事件、景點、時間等進行關聯,使相互關聯、交叉的紅色資源在橫向與縱向的時空交匯點上形成可視可感的時空地圖,形成中央蘇區紅色文化的“社交網絡”,利用大數據挖掘、解析贛南紅色文化。 三是積極探索贛南紅色文化新的展示形式。賦予紅色資源強大的敘事功能,重構歷史場景,還原歷史人物與事件,使紅色資源“活起來”,進而“火起來”。可通過VR、AR等技術加強交流互動,打造沉浸式體驗,從空間和時間等多維度全方位展示紅色資源,使人們能“穿越”百年時空,更好地了解歷史變遷。 搭建紅色文化數字化多元傳播平臺 一是加大數字化展館建設力度,加強贛南紅色文化的交互式體驗傳播。所謂交互式體驗傳播,是指在數字化展館中應用VR、AR等虛擬技術,將有互動性、藝術性、教育性的數字信息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傳遞給受眾的數字化傳播方式。 如今,越來越多的紅色文化展館都積極設計研發數字化展館等新型交互式體驗平臺,利用數字化技術打破歷史與現今的時空界限,豐富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實現數字化技術與紅色文化的創新融合。 二是利用差異化策略,將贛南紅色文化與贛南其他有代表性的文化進行整合,提高區域紅色文化的辨識度。這不僅有助于凸顯贛南文化內容的多樣性,也有助于加強受眾對當地文化的情感認同。例如贛南紅色文化與贛南客家文化的差異化整合。贛南地區是當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贛南有著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如興國客家山歌、客家圍屋建筑等,其內容豐富多彩。在紅色文化數字化展示中突出有客家文化特點的建筑、服飾、山歌等,真實反映中央蘇區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體現濃郁的蘇區特征,不僅有助于實現贛南紅色文化與贛南客家文化的資源整合,更能促進贛南客家文化與紅色文化的高質量傳播。 積極打造贛南紅色文化IP 傳播紅色文化,弘揚與踐行革命精神,是提高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文化IP傳播,是通過以文化IP為主題的文化產品進行信息傳播的數字化傳播方式。文化IP主要包括IP形象以及IP的衍生產品。伴隨文化IP的興起與發展,紅色文化元素融入文化IP產業是一種積極的模式探索,革命人物、遺址等都可以成為IP價值轉化的渠道。 近年來,贛南地區積極打造贛南紅色文化IP,拓寬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渠道,打造出了一系列極富特色的贛南紅色文化IP。例如國內首座紅色文化主題公園——贛州方特東方欲曉主題公園,通過深挖紅色文化內涵,打造沉浸式場景,充分依托紅色文化,打造沉浸式演出,高度融合數字化技術,設計沉浸式體驗項目,成為贛州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的一張全新名片。又如,由贛州市興國縣人民政府聯合功夫動漫共同出品的紅色動畫《長征先鋒》,以打造長征IP動畫的方式,深挖贛南紅色文化內涵,打造紅色動畫品牌,用現代數字動畫語言對富有革命意義的紅色革命故事做出了新時代的生動詮釋。打造贛南紅色文化IP能有效地激發紅色文化的生命力,推動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如何在文化內容和情感上進行深度挖掘,講好贛南紅色故事,用紅色精神打動人,培育紅色文化IP顯得至關重要。相關主體下一步應利用已有的經驗,不斷深挖已有IP,積極創造新IP。講好紅色故事,傳播好紅色聲音,用好數字化技術,努力實現贛南紅色文化數字化創新傳播。
參考文獻 [1]李良榮,鄭雯.論新傳播革命——“新傳播革命”研究之二[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04):34-38+65. [2]劉黎,鄭海燕.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創新策略研究[J].傳媒,2022(20):80-83. [3]梁軍,陳麗嬌.視覺重構理論下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0(01):140-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