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關于云南省級非遺楊柳彝族民歌的保護傳承研究
详细内容

關于云南省級非遺楊柳彝族民歌的保護傳承研究

时间:2023-04-11     作者:呂春保 侯明君 云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转载】

保山市地處云南省西部,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楊柳白族彝族鄉(以下簡稱楊柳鄉)位于保山市市區西北部山區,坐落在怒江東岸的怒山山脈中,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鄉,共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其中以白族、彝族為主。楊柳彝族民歌是楊柳鄉彝族人民流傳下來的音樂形式,是楊柳彝族人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藝術瑰寶。楊柳彝族民歌作為楊柳彝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保護,需要傳承,需要發展。但是,隨著全球音樂的多樣性與多元化發展,特別是在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下,很多楊柳鄉彝族的年輕人不再關注楊柳彝族當地的本土文化,學習楊柳彝族民歌的人少之又少,當下楊柳彝族民歌面臨無人傳承的困境。

基于此,筆者以楊柳白族彝族鄉甘溝村為田野點,運用文獻研究法、田野調查法和綜合分析法,收集田野實地第一手資料,從楊柳彝族民歌的現存狀況、傳承模式、發展困境及對策等方面進行分析,探索楊柳彝族民歌如何在現代流行音樂的沖擊下,既能夠被保護傳承,又能夠融入現代人們的生活中。

楊柳彝族民歌現狀

楊柳彝族在生產活動中創造了許多優秀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隨著全球音樂的多樣性與多元化的發展,特別是在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下,很多楊柳鄉彝族年輕人不再關注楊柳彝族的本土文化,只有幾位老藝人尚且還能演唱楊柳彝族民歌。

楊柳彝族民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目前,楊柳鄉關于楊柳彝族民歌的一個代表性傳承人是黃飛。黃飛于1966年出生,彝族人,在被命名為楊柳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省級傳承人的十幾年以來,黃飛一直積極組織彝族山歌小調傳承活動,累計帶出徒弟30多人,但無傳習所,一般只能在家中或者在政府安排的學校進行教學講解,由于教學基礎設施有限,因此傳承效果不佳,長期堅持學習的人少之又少。傳承人黃飛家里共有4口人,即女兒、女婿、孫子及傳承人自己,但其家人沒有跟隨他學習楊柳彝族民歌小調。筆者對傳承人及文化館工作人員進行調查訪問后得知,到目前為止,楊柳彝族民歌無曲譜記錄本,僅靠傳承人書寫漢字進行記錄。

傳承人黃飛表示:“楊柳彝族民歌一直以來無曲譜記錄,也沒有專業人員來做專業的搜集及整理,楊柳鄉文化站的工作人員雖然做了一些記錄,但只是用漢字記錄歌詞”。如此,楊柳彝族民歌在傳承的過程中就會存在遺失的風險,對楊柳彝族民歌的資料保存、傳承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楊柳彝族民歌的唱腔十分靈活,用記譜的方式很難呈現出來,演唱者和伴奏者大都放棄了記譜,加之楊柳彝族民歌多為口傳心授,要求學生心領神會,更注重對學生樂感的培養。楊柳彝族民歌的節拍并不像西方音樂那樣,要精確到每個音符,而是演唱者根據所處的環境即興演唱,銜接合理即可。因此,楊柳彝族民歌的節拍并不受限。此外,會唱山歌人的大都只會唱歌而不識譜,他們主要根據自己的聽覺進行判斷,記譜的意義并不大,故而目前的楊柳彝族民歌無曲譜。

楊柳彝族民歌傳承存在的問題

文化內涵挖掘不足

楊柳白族彝族鄉文化內涵深厚,但由于其位于市區西北部,離保山市的發達區域較遠,人流量較少,間接導致楊柳鄉彝族傳統文化得不到重視,其文化內涵也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楊柳彝族民歌是楊柳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了楊柳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容,同時也體現了楊柳鄉特有的文化價值觀念,是楊柳鄉特有的一種文化象征。

在傳統的彝族村莊,彝族民歌是記載本民族歷史的重要載體之一,是教導與啟發后代的重要手段,也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主要娛樂方式。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新鮮的事物不斷地涌入楊柳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楊柳彝族民歌逐漸消失在楊柳彝族人民的視野中,其社會功能逐漸減退。

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背景下,過去傳統節慶中的節目表演轉變為以政府為主導,以舞臺演出為主要形式的文化節慶活動。楊柳鄉彝族傳統民俗節日“火把節”與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楊柳鄉人民政府依托“火把節”舉辦大型文化節慶活動。在這一類型的民俗節慶中,以政府為主導的彝族傳統民俗表演,民眾參與程度較低。楊柳彝族民歌的舞臺化表演雖然為楊柳彝族民歌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間,但舞臺化的演出有別于楊柳彝族人民自己組織的文化活動,無法真正體現出彝族民歌的文化底蘊,更無法呈現出其文化特色。舞臺化演出所強調的審美價值及過分注重觀賞性,而忽視文化內涵的呈現,導致楊柳彝族民歌逐漸走向消亡。

資金扶持力度不夠

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從搶救到宣傳保護,從普查到整理歸檔,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專業設施的投入,也就必然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現階段,國家非遺保護資金主要有三大來源:中央設立的國家專項資金、各省市縣政府設立的地方配套非遺保護資金以及社會募集的公益資金。其中,中央財政撥款的比重最大。非遺保護資金總額雖不少,但分散到地方后仍捉襟見肘,難以滿足數量眾多的非遺保護需求。

楊柳彝族民歌作為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和發展離不開經濟政策的扶持。目前,保山市政府對民族民間相關傳承機構的資金扶持十分有限,而楊柳彝族民歌本身無法創造經濟價值,只有參加演出才能獲得少量演出經費。沒有資金支持,楊柳彝族民歌的傳承和發展更是難上加難。

傳承人老齡化及斷層化

民歌作為一種文化遺產,以人為載體,以傳承人為主體。然而,由于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楊柳彝族民歌已經無法滿足楊柳彝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現代社會,人們的娛樂活動越來越多樣化,生活理念也在轉變,這樣的情況使楊柳彝族民歌面臨著“有人教無人學”的窘境。

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楊柳彝族民歌的傳承人已經56歲,大家公認唱得好的歌手也已經65歲,有的年齡甚至更大。而“80后”“90后”“00后”會唱楊柳彝族民歌的人卻少之又少。

隨著現代化與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楊柳彝族人民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在城里求學、工作,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在目前的就業形勢下,唱歌只能作為學生的特長或愛好,而不是未來謀生的手段,家長只愿意讓學生進行簡單的了解,而不愿意讓其深入學習楊柳彝族民歌;在楊柳彝族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雖然保護機制健全,但傳承人的年紀越來越大,學習楊柳彝族民歌氣氛越來越淡,傳承力量嚴重不足。傳承人老齡化和斷層化是楊柳彝族民歌傳承和發展所面臨的一大難題。

沒有充分運用新媒體

傳承人普遍不會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推廣,例如不會使用微博、抖音等,或是上傳的視頻的拍攝畫面較粗糙,不清晰。因此,如何充分彰顯楊柳彝族民歌的魅力,吸引更多人關注楊柳彝族民歌并愛上民歌,是目前的問題所在。通過采訪傳承人黃飛先生了解到,只有剪輯視頻發布到網上進行推廣,如發布在抖音、新浪微博等平臺上,利用名人效應,才能使得楊柳彝族民歌有機會被其他地區的人們所了解。

楊柳彝族民歌傳承與發展的策略

加強采集楊柳彝族民歌曲譜的整理及出版

到目前為止,楊柳彝族民歌沒有錄音集及曲譜集,僅有傳承人的手抄漢字歌譜,無歌譜旋律記錄。因此,筆者建議政府應將以下幾個方面落到實處。

首先,應加大對非遺民族歌曲曲譜整理的資金扶持力度,推動保山市文藝藝術團、保山市文化館、非遺辦等共同努力,切實把音樂文化收集整理工作落到實處。同時,除了文化部門之外,還可以組織中小學音樂教師和音樂愛好者自發地加入收集民歌的隊伍中。如果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收集、宣傳民歌,為當地音樂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一些思路。

其次,在收集民歌之前,相關部門應該關注身懷絕技但年事已高的楊柳彝族民間歌手,及時走進彝族村落收集、記錄他們所演唱的歌曲。在搜集民歌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不但要記錄整理,還要重視錄音錄像工作,將其及時歸檔,以便日后整理研究。

最后,與出版社聯系,將搜集整理出來的資料和研究成果編輯出版。

借助新媒體搭建特色平臺,發展楊柳彝族民歌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構建數字化交流平臺已成為傳承傳統文化遺產的一種重要途徑。楊柳彝族民歌在傳承過程中主要以“口傳心授,心領神會”的方式代代相傳。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新媒體的信息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巨大,可以拓寬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途徑,讓更多的人了解楊柳彝族民歌。

同時,可以邀請傳承人錄制民間音樂教學的視頻,并在所錄制的視頻中添加字幕、解說,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上進行宣傳,這樣一來楊柳彝族民歌的教學就不再局限于線下教學。

政府也可以積極引導、幫助和鼓勵傳承人,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宣傳楊柳彝族民歌,推動楊柳彝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利用互聯網搭建的網上教學平臺,一方面可以把楊柳彝族民間歌手所唱的歌曲保存下來;另一方面通過視頻留存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幫助想要學習楊柳彝族民歌的人更好地學習楊柳彝族民歌。

培養新的受眾,加強新作品的創作

民歌適應時代的發展是一個重要方向,例如減少作品篇幅,選擇群眾關心的話題進行創作,優化簡化唱腔結構等。

聯系實際,新作品創作與時俱進

傳統民歌的創新不僅體現在表演形式上,創作題材也應當與時俱進。在創作新作品時,創作者要貼近群眾實際,縮短時長,創作短小精練的小段。如在緊跟時代主旋律方面,創作了《文明鄉村創建“社會治理”》《不忘初心學黨史》等。

優化唱腔

在優化唱腔方面,目前楊柳彝族民歌的傳承人在唱楊柳彝族小調時,形成了各自的特點、演出風格,以吸引更多觀眾。如在方言方面,既可以使用接近普通話的方言進行演唱,方便大眾理解,又可以使用彝族方言演唱,其與教師獨特的嗓音條件相結合,在演唱時更能體現出楊柳彝族民歌的獨特韻味。

總而言之,基于政府的積極引導,傳承人努力爭取演出活動,傳承楊柳彝族民歌,楊柳彝族民歌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只有培養新的受眾,才能不斷傳承與發展楊柳彝族民歌。

綜上所述,楊柳彝族民歌在非遺保護的背景下仍面臨諸多困境,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政府和專業人員的共同參與。研究楊柳彝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雖然不是一個新的命題,但卻有著更高的要求,需要新的研究視角。

關于楊柳彝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目前還存在文化內涵挖掘不足,資金扶持力度不夠,傳承人老齡化及斷層化,沒有充分運用自媒體等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加強采集楊柳彝族民歌曲譜的整理及出版工作;借助新媒體搭建特色平臺發展楊柳彝族民歌;培養新的受眾,加強新作品的創作,如聯系實際,新作品創作與時俱進和優化唱腔等方面著手,喚起楊柳彝族民眾的自覺意識,讓楊柳彝族民眾自發地保護和推廣楊柳彝族民歌,營造出良好的彝族民歌傳承氛圍。

 

參考文獻

[1]賀智利,呂政軒,樊文軍,等.榆林市國家級非遺項目研究——傳承人訪談錄[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9:241.

[2]于曉坤.彝族民歌文化價值探索——以滇南紅河地區為例[J].明日風尚,2020(22):118-119.

[3]柴慧霞.隴東民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保護傳承與開發研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19.

[4]劉玲玲.“非遺”保護理念與廣西民歌傳承保護[J].歌海,2014(02):52-56.

[5]石英燕.“非遺”保護理念與廣西民歌傳承保護[J].中國文藝家,2018(05):121.

[6]龐婷文.非遺保護視角下高郵民歌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當代音樂,2018(01):62-65.


站群導航
版權所有:《文化產業》雜志社    糾錯電話:0351-4120998 郵 編: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柳巷南路云路街2號  投稿郵箱:whcytg@163.com

晉ICP備2021019266號-1 | 國內統一刊號 CN 14-1347/G2 |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1674-3520

廣告經營許可證號 1400004000083 | 郵發代號 22-415 |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12377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www.aimei99.com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蒼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鈕 seo seo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试看_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_精品天堂无码久久亚洲欧洲_国产欧美精品V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