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下傳統手工藝的文化重塑时间:2023-04-10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其融合了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兩方面概念,表現出低耗、強滲透性、高附加值等特征。新形勢下,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國內外推進經濟結構發展轉型的一大主導產業,目前文化創意產業在國外已實現了較為成熟的發展,而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文化創意產業很好地適應了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文化創意產業是基于創新、創意發展形成,為實現自身的健康有序發展,必須要賦予該產業以文化支撐及民族特質。對此,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唯有兼具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傳統文化特色,方可依托其后發優勢,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傳統手工藝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自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需求,不僅是民間藝術和技術的綜合體,還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智慧結晶和審美情趣的物外體現。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根植于傳統農業社會的傳統手工藝的生存發展空間不斷被擠壓,因此其迫切需要相關產業支持其開發利用,避免陷入“為了保護而保護”的尷尬局面,進而阻礙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對此,以傳統手工藝蘊含的民族特色、文化內涵為基礎,推進其產業化開發,不僅可以轉變傳統手工藝文化空間的萎縮之態,還可助力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性發展。 傳統手工藝的文化資源與價值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位列全球第一。而在我國公布的五批1557項國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傳統美術類、傳統手工藝類的有363項目。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域傳統手工藝文化資源都具有高度的文化價值。例如,中國的陶瓷工藝、紡織工藝、金屬工藝等,不僅通過手與手藝人的生命本體關系來呈現、貫穿和延續人的文化性,還借其活態流變特性為文化差異性的產生和維護提供技術基礎。如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冊頁或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其肇始于1300年前的中國,開創了人類復印技術的先河,承載了海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它與在此基礎上發明的活字印刷統稱為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在人類文化傳播史上發揮著無與倫比的作用;又如,南京云錦織造技藝,是中國傳統織造技術的重要代表,有著十分健全的生產體系;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是一種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藝術性的傳統手工藝,利用該項技藝燒制的茶具、裝飾瓷、餐具等,始終服務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諸如此類的傳統手工藝,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民族情感,是一代代傳統手工匠人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體現,關照著人們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利益訴求。 傳統手工藝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種類繁多,不僅蘊含著豐富的造物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還體現著傳統農耕社會人們的審美觀念。各式各樣融合了手藝人創造靈感的傳統手工藝品,寄托著其豐富的思想情感,每一件都有著無法磨滅的歸屬性。自古以來,手工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征是“工具在手”(工具由勞作個體直接掌握)、“工力在身”(動力由勞作個體直接支配),即生產力諸要素統一于勞作者的生命本體和生命活動。生命本體的全然介入,使工具和動力人格化,手工生產也因此依存并取決于傳統手工藝制作中,手藝人將自身靈感融入手工技藝實踐中,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沉淀的手工藝制作經驗,極大豐富了傳統手工藝品的表現力。傳統手工藝尤為注重就地取材,追求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這也和當今時代所倡導的低碳環保理念具有共通性。對可持續發展這一新文明觀而言,在工業技術發展應用的影響下,傳統手工藝品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廉價工業品的擠壓,致使越來越多傳統手工藝逐漸淡出社會大眾的視野。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傳承力度,傳統手工藝也憑借其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豐富的審美趣味,逐漸與當今時代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適配。因此,保護傳承傳統手工藝的重要價值在于,通過對傳統手工藝、傳統造物思想的傳承,激發并強化人們的審美意識及文化認同。 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的困境 作為勞動密集型社會實踐,傳統手工藝在科學技術、文化土壤、消費市場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不斷走向衰落,其傳承面臨著巨大困境。首先,傳統手工藝長期以來沿襲業內傳承、家族傳承以及師徒傳承的傳統傳承模式。在具體傳承過程中,往往由老藝人向子女、徒弟等傳授手工藝的相關經驗技法,傳承形式多以口耳相傳為主。但由于一些手工藝傳承人不注重對相關理論知識、技術技法的系統整理,僅注重對傳統手工藝的實踐指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手工藝的傳承。例如,山東的抽紗工藝,現在只有膠東半島的一些老藝人還會繡一些最傳統的圖案,這類手工藝技藝面臨的失傳現象與人們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忽視有很大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產品已逐漸脫離作為本民族文化藝術和風格特點的載體,而成為可以用金錢買到的商品,這也導致我國手工藝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強。 其次,由于傳統手工藝產品制作生產周期較長,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且產量少,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所以現在大多數年輕人更傾向于在城市發展,接受各式各樣的新鮮事物,不再愿意花費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用以學習鉆研傳統手工藝,導致傳統手工藝傳承斷檔的現象屢見不鮮。盡管近年來政府加大了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力度,但由于手工技藝的特殊性,絕大多數非遺傳承人都是年齡較大的“老藝人”。這些“老藝人”制作產品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其產品大多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設計制作,并不能適應市場要求,多數只能將手工作品拿到集市上售賣或者作為工藝品送給親友收藏。這樣一來,“老藝人”制作的手工藝品既不能滿足現代市場需求,又不能讓產品進入市場流通,使傳統手工藝產品難以發展壯大。 再次,傳統手工藝根植于傳統農業社會,在其承襲過程中,一些手藝人缺乏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手藝人的思維觀念以及創作方式。另外,在地域、經濟、民俗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許多手藝人鮮有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機會,對新事物知之甚少,長期固守陳舊的審美理念,沒有考慮產品是否能夠融入當代生活,使得傳統手工藝無法適應時代發展,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進一步影響了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下傳統手工藝的文化重塑 政府推動傳統手工藝向文創產業發展 在產業化、產業集群發展進程中,政府扮演著發動者、組織者的重要角色。傳統手工藝作為勞動人民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積累沉淀的智慧結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其傳承發展理應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鑒于此,地方政府應當將傳統手工藝納為重要的發展資源,推進其產業化發展,同時,政府部門也要避免缺位、越位現象,為傳統手工藝的產業化發展創造有利空間。在具體工作中,政府可推動傳統手工藝與地方企業的融合發展,并構建相應的保障體系,在稅收等方面進行適當減負,以此助力傳統手工藝實現產業化發展,開發豐富多樣的傳統手工藝產品并投入市場,從而有效展現傳統手工藝的經濟價值。另外,地方政府還應進一步調動社會企業積極參與各式各樣的工藝文化展覽,展現傳統手工藝的文化魅力,吸引公眾的目光,提高人們對傳統手工藝的關注度,進而調動人們對傳統手工藝產品的購買欲望,促進地方傳統手工藝與經濟的并行發展。 以技術跨界活化傳統手工藝生命力 在傳統手工藝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主要涉及制造、銷售兩方面內容,前者關乎傳統手工藝技術的產業化,后者影響著傳統手工藝產品的銷售及效益,二者合力共助傳統手工藝的發展。長期以來,傳統手工藝一直通過小企業或民間作坊進行承襲,不管以何種形式進行傳承,跨界活化都是傳統手工藝傳承的重要發展途徑。一些傳統手工藝之所以能夠得到有效傳承發展,一方面是因為其傳承形式創新,很好地契合了當今時代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另一方面是其依托技術創新、工藝優化提升了其整體發展水平。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豐裕,企業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引入機械化生產取代部分純手工制作,降低手工占比,借助先進科學技術提升生產效率,推進傳統手工藝產品的批量生產。在科技加持下,當代手工藝無論是產品品質還是生產效率都得到了迅速提升,而一些小規模作坊則著力于保留純手工制作工序,生產兼具傳統手工特色及文化內涵的高品質附加值產品。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充分發揮一些生產材料的優勢,還可以保留機械化生產難以取代的核心技藝。因此,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下,基于現代技術的傳統手工藝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應當推進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制作工藝的有機融合,構筑具有傳統工藝特色且新穎獨特的現代工藝品,進一步開發生產出可滿足公眾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手工藝產品。 另外,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下,推進小型手工藝作坊轉型發展對傳統手工藝的文化重塑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通過對西方國家奢侈品品牌發展史的了解,不難發現,絕大部分品牌均起源于手工作坊,這為我國傳統手工藝的文化重塑提供了有力借鑒。西方國家不僅注重對工匠藝人的保護,更注重保護工匠身處的工藝作坊,在他們看來,手工藝是品牌精神內涵的根本,倘若作坊消失在人們視野中,再要對其進行重塑將變得困難重重。正是憑借精湛的工匠技藝及新潮的設計,才使這些品牌成為消費者競相追逐的奢侈品。當下,人們對手工藝產品的消費本質上就是對文化的消費,在新時代消費觀念的驅使下,消費者選購商品不再局限于產品的功能性,還會受到情感因素、非物質觀的影響。因此,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下以技術跨界活化傳統手工藝,需要在推進傳統手工藝創新發展的基礎上,擺脫傳統營銷思維定式,打造專屬的手工藝品牌,用自身的文化內涵填充品牌故事,推進產品與營銷策略的協同創新,進而獲得長久可持續的文化及商業價值。 以傳統手工藝優勢搭建文化創意產業平臺 文化創意產業下傳統手工藝的文化重塑,應當有效結合傳統手工藝的實際情況及其發展優勢,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平臺。發揮傳統手工藝產業的顯性經濟價值,依托傳統手工藝的地域文化優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平臺。如此,不僅可以保留傳統手工藝的原生性特色,還可實現其創新性轉化。另外,搭建傳統手工藝文化創意產業平臺,應積極引入各方主體的有力支持,推進地方政府、學術領域以及手藝人之間的交流合作,依托政府、高校、企業、手藝人多方主體之間的深度聯合及協同創新,構建一支綜合素質高的傳統手工藝保護傳承人才隊伍,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如三維場景的搭建,元數據的整理以及數據庫的建設等,使平臺資源更為系統化,進而開發出一系列代表性產品,解決我國傳統手工藝傳承發展中面臨的多方面問題,實現產、學、研、商等一體化發展。傳統手工藝文化創意產業平臺的打造,實現了對各方面資源的優化整合,不僅使分散的資源形成聚合效應,還實現了明確分工,凸顯了手工藝生產的豐滿性,拓展了其生產應用的空間。 傳統手工藝是人類文化發展的記錄與呈現,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背景下,依托傳統手工藝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豐富的審美趣味,推進其產業化發展,不僅是對其作為生產力的有力踐行,還是對其回歸社會生活的必要途徑。實現傳統手工藝的文化重塑,助力傳統手工藝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探明新的方向,傳播弘揚其精神內涵的同時,創造理想的功利意義,最終實現傳統手工藝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使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作用。因此,多元主體應圍繞如何在文化創意產業下有效推進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發展進行探索,明確傳統手工藝的文化資源與價值,結合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通過政府推動傳統手工藝向文創產業發展,以技術跨界活化傳統手工藝生命力,以傳統手工藝優勢搭建文創平臺等方式,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手工藝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潘魯生.民藝學論綱[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8. [2]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呂品田.必要的張力[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4]李炎.再顯與重構——傳統民族民間工藝的當下性[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 [5]邱春林.中國手工藝文化變遷[M].上海:中西書局,2011. [6]凌玉建.論藝術生產的產業化轉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7]許平.文化的互補——作為產業經濟的文化基礎的傳統手工藝[J].裝飾,1997(02):11-13. |